宋·无名氏
一团茅草乱蓬蓬,蓦地烧天蓦地空。
争似满炉煨榾柮,漫腾腾地暖烘烘。
诗题与背景:
《题壁》是一首七言绝句,无名氏。《千家诗》收录此诗。题壁,把诗题写在墙壁上。
这首诗的作者无可考。据《贵耳集》记载:嵩山极峻法堂壁上有一诗,即此诗,大约成于北宋年间。据《宋诗纪事》卷九十六记载,这是题写在嵩山峻极中院的法堂后檐壁间的诗。
逐句释义:
一团茅草乱蓬蓬,蓦地烧天蓦地空:一团乱蓬蓬的茅草平白地着了火,火焰冲天,又顷刻间烟消火灭。
茅草:即白茅,各种可用于或适于盖茅屋屋顶的常见高杆粗禾草的泛称。
乱蓬蓬:散乱,乱七八糟的样子。
蓦(mò)地:突然地;陡然发生的意思。
争似满炉煨榾柮,漫腾腾地暖烘烘:倒不如那满炉子里煨火的树根,它慢腾腾地烧着,满屋子都暖和。
争似:怎似。
煨(wēi):用微火慢慢地加热烘干烤熟。
榾柮(gù duò):木柴快;树根,老树的根。
慢腾腾地:缓慢地。
《题壁》题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题壁诗。语言浅显,通过茅草与树根的对比,描写了茅草火势大、顷刻而灭和树根暖烘烘、时间持久的特点。劝谕世人,做人做事不能虚空而要扎实。尽管带有打油诗的意味,却风格朴拙,意蕴深远。
前两句“一团茅草乱蓬蓬,蓦地烧天蓦地空”,写茅草燃烧前后情况。一团乱蓬蓬的茅草平白地着了火,火焰冲天,又顷刻间烟消火灭。两个“蓦地”强调其时间之短、反差之大。
后两句“争似满炉煨榾柮,漫腾腾地暖烘烘”,是说茅草燃烧时的“轰轰烈烈”倒不如那满炉子里“不动声色”煨火的树根,它慢腾腾地烧着,满屋子都暖和。“蓦地空”与“暖烘烘”对比,强调二者结果一虚空、一实在。对比的运用,使形象更加鲜明,道理更加清楚,给读者的感觉更为强烈。
历史学家罗尔纲:这首题壁诗,作者从烧茅草和坚实的木头,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及效果,来说明这样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华而不实,只追求表面的一时虚浮,就会像烧乱茅草一样,转瞬间便没有了,只有脚踏实地,讲求实际,锲而不舍地工作才能达到目的,这就像在炉里烧老木头根那样,由于质坚耐烧,便可以不断地发出热量,给人带来温暖。
关于诗的主旨,众说不一。有说是政治上的保守派讥刺王安石变法旋起旋灭,以发泄自己幸灾乐祸的阴暗心理。有说是佛家劝戒世人要安守本分,富贵不可强求,非分之想必带来灭顶之灾。从诗作题于蒿山寺庙来看,此说似更有道理。若排除上述古人写诗时的消极主旨,此诗亦给我们以一定的人生感悟和哲理启示。
其一,从烤火取暖这个角度看,茅草易着而不久,不宜选用,而榾柮结实坚硬,着火后能维持相当长的时间不灭,是烤火的好材料。所以,在目的确定后,还应选取合适的方法、途径、材料等,才能顺利地实现既定目的,取得成功。
其二,茅草与榾柮自身并无绝对的优劣之分,关键是看为了何种目的去选用它们。如同样为了御寒,如果是要盖屋顶,则显然首选的材料是轻而暖的茅草,榾柮与之相比就相形见绌了。就说烤火吧,可以利用茅草易燃的特点,选其做引火的材料,单烧榾柮,是很难引着火的。可见,物各有长,知人善任,因势利导,办事成功的把握就更大了。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作者简介:
无名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