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赵嘏
谁家吹笛画楼中,断续声随断续风。
响遏行云横碧落,清和冷月到帘栊。
兴来三弄有桓子,赋就一篇怀马融。
曲罢不知人在否,余音嘹亮尚飘空。
诗题与背景:
《闻笛》是唐代诗人赵嘏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千家诗》收录此诗。
此诗不见于《全唐诗》赵嘏集中,《全宋诗》未收,作者待考。
逐句释义:
谁家吹笛画楼中,断续声随断续风:是谁在雕梁画栋的楼阁上吹笛子,那断断续续的笛声随着断断续续的风吹来。
画楼:雕梁画栋的楼阁。
断续:断断续续。
响遏行云横碧落,清和冷月到帘栊:当笛声嘹亮时,就像横在天空上能阻遏住来往的行云。当笛声清和时,又像随着冰冷的月光照进帘栊里来。
响遏(è)行云:形容笛声嘹亮,直上天空,把浮动的云彩都挡住了。《列子·汤问》:“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遏,阻止,止住。
碧落:天空。道家称天空为碧落。
清和:清静和平;清越和谐。
帘栊:挂着帘子的窗户。
兴来三弄有桓子,赋就一篇怀马融:兴致来了,吹出那《梅花三弄》不亚于晋时的桓伊,做一篇《笛赋》就想起了汉朝的马融。
三弄:三支曲子。或指《梅花三弄》。古曲名。据明·朱权《神奇秘谱》称,此曲系由晋代桓伊所作的笛曲改编而成。内容写傲霜斗雪的梅花,全曲主调出现三次,故称。
桓子:晋代的桓伊,善音乐。
马融:东汉人,字季长,才学博洽,善鼓琴,好吹笛,有《长笛赋》一篇。
曲罢不知人在否,余音嘹亮尚飘空:等到曲子吹完了,不知道吹笛的人是否还在画楼上,那嘹亮的笛声却好像还飘荡在空中。
曲罢:曲终。
尚:还。
《闻笛》题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咏笛的抒情诗(咏物诗)。写笛声之妙。首联交待笛声的由来,颔联用响遏行云和随月入窗正面描写笛声,颈联引用古事以作侧面衬托,尾联用余音绕梁和人在否二意构画出一幅清空的艺术境界。
首联“谁家吹笛画楼中,断续声随断续风”,交代笛声的由来。说是谁在雕梁画栋的楼阁上吹笛子,那断断续续的笛声随着断断续续的风吹来。
颔联“响遏行云横碧落,清和冷月到帘栊”,用“响遏行云”和随月入窗作正面描述。《列子·汤问》中讲过一个“薛谭学讴于秦青”的故事,说秦青送别薛谭时“抚节悲 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后世遂以“响遏行云”形容音乐之声的嘹亮动听。这二句将无形的笛声化为有形的形象,构成一个秋夜寂静,月色清冷,笛声忽起,越窗而入的优美意境,从而使读者可见可闻,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颈联“兴来三弄有桓子,赋就一篇怀马融”,引用古事以作侧面衬托。“桓子”,指东晋桓伊(字叔夏,号子野,他长于吹笛,路过清溪时应王徽之的要求,为其吹奏。据说,奏毕时只听空中笛声嘹亮,而人已杳然不见。东汉著名经学家马融亦好音乐,其《长笛赋》是描写音乐的一篇名作。知道这两件古事的读者自然可以充分调动读书的印象,与诗中的描写相印证,从而进入诗的“规定情景”中去,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
尾联“曲罢不知人在否,余音嘹亮尚飘空”,是说等到曲子吹完了,不知道吹笛的人是否还在画楼上,那嘹亮的笛声却好像还飘荡在空中。此联虚景实写,用“余音嘹亮”和“人在否”二意构画出一幅清空的艺术境界,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同时也与首联相应,使全诗结构完整。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作者简介:
赵嘏,唐朝诗人。字承祐,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市淮阴区)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年)卒于任上。存诗二百多首,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较出色。《全唐诗》收录其诗作258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