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诗题与背景:
《送上人》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四七》,诗题作《送方外上人》。上人,对僧人的敬称。诗中的上人就是前首的灵澈,权德舆有《送上人庐山回归沃洲序》,刘禹锡《送僧仲剬东游末句呈澈》诗,也有“一旦扬眉望沃洲”句,都是指灵澈。
至德元年(756年)刘长卿从南巴回来之后,立刻重返江南。这此后的将近十年间,刘长卿在江浙游荡,寻幽探胜,交结僧人。这首诗便作于他在江浙游荡期间。
逐句释义: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孤云伴野鹤(不是尘世俗人),怎能在人世间居住。
孤云、野鹤:空中独自飘动的浮云,旷野任意漫游的仙鹤。比喻闲散自在,不求名利的人。
将:共,引申为“陪”。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要归隐请别买沃洲名山,那里是世人早已知道的地方。
沃洲山:在浙江新昌县东,相传为晋代高僧支遁放鹤养马处,有放鹤峰,养马坡,道家列为第十二洞天福地。沃洲,也作沃州。
时人:指世俗之人。
《送上人》题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送僧人归山的送别诗。因被送者不是尘世俗人,诗中也没有送别一般尘世俗人的“黯然魂销”的怅别之情,而颇多调侃,兼有嘲讽之意。诗的前两句以凌云的野鹤形容僧人,贴切有味,理应不失孤云野鹤般脱俗的品性。末两句写作者对上人(僧人)的讽喻规劝,劝上人隐居冷寂的深山,而不要到热闹的名胜去沽名钓誉。这首诗语言妙趣横生,闲散淡远,构思精巧。
前两句“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云”与“鹤”本不是俗世凡物,何况还是“孤云”与“野鹤”,这样超尘脱俗之物在尘世是留不住的。因此作者诙谐地说“岂向人间住”。高僧理应去深山古刹,静心修炼。因此,上人归山,恰得其所,理应祝贺,不该像俗人那样依依不舍,甚至帐惘无极。
后两句“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是对上人的讽喻规劝,劝上人隐居冷寂的深山,而不要到热闹的名胜去沽名钓誉。不少僧人爱住名山宝刹,实际上并不是为了修行,而是为了扬名,然后接近权贵,以求闻达于皇帝,达到加宫进爵的目的。这与假隐士走终南捷径的手段相似。“莫买沃洲山”暗寓出沃洲山名声太大,人们都知道那地方,会影响修行,会成为走“终南捷径”的人。这后两句与裴迪《送崔九》的后两句“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是同一用意,但此诗说得更直率。由此可见,作者与上人的关系亲密,可以直接规劝。
这首诗写得妙趣横生、闲情逸趣,流露出作者很看重上人孤云野鹤般脱俗的境界,向往隐居深山之中,却规劝他要另觅他处,“莫买沃洲山”,表现出诗人劝上人隐居冷寂的深山,领悟真隐和假隐之真谛,莫隐居变成趋时,失孤云野鹤般脱俗的品性。
试题精选:
阅读下面《送崔九》一诗,结合本诗,完成后面各题。
《送崔九》(唐代诗人裴迪作)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1.裴诗使用的典故源自 人名)的 (作品名)。
参考答案:陶渊明;《桃花源记》。
【试题分析】题目问的是“裴诗使用的典故”源自哪篇作品,这是考查文学常识。“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陶渊明的文章《桃花源记》中有句子“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可见应是源自陶渊明的作品《桃花源记》。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考生应先审明题干,“裴诗使用的典故源自…… (人名)的 ……(作品名)”,然后到诗歌中找出包含典故的诗句,“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再找到诗句中有标志性的词语,比如“武陵人”“桃源”,最后联系所学的篇目。
2.下列对于这两首诗的解说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刘诗中一个“将”字,表达了作者想同友人一起隐逸山林的心情。
B.刘诗风趣诙谐,意蕴深厚,妙趣横生,言语间颇有调侃的味道。
C.“归山深浅去”意为友人深一脚浅一脚,归山之路充满困难。
D.两首诗都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看似平淡,其实含意颇为深远。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题目要求“下列对于这两首诗的解说与赏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对诗歌词语、技巧的分析。A项,“表达了作者想同友人一起隐逸山林的心情”有误;“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此处的“孤云”和“野鹤”都是指友人,意思是“你是行僧象孤云和野鹤,怎能在人世间栖居住宿”,这是对友人的揶揄。C项,“意为友人深一脚浅一脚,归山之路充满困难”有误;“归山深浅去”的意思是“你若要归山无论深浅都要去看看”,劝勉崔九既要隐居,就必须坚定不移。D项,“两首诗都使用了比喻的手法”,裴诗中没有使用比喻。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即是选择“正确”的,还是选择“错误”的;然后结合选项分析诗歌。本题中,A项是分析刘诗的首句,“孤云将野鹤”,选项误把“孤云”和“野鹤”理解成了自己和友人,故得出了“作者想同友人一起隐逸山林的心情”,其实此处的“孤云”和“野鹤”都指友人;C项考查裴诗的首句,分析有误;D项是针对两首诗的技巧设题,裴诗中主要使用典故。
3.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同:都有对友人的真挚劝谕,对当时借假隐沽名钓誉的厌恶和批判。
异:刘诗还有对友人孤高的称赞,裴诗则有对官场生活的厌恶情绪。
【试题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考生可在整体感悟词的意境的基础上,抓住描写的关键词来理解。同时要注意答出两首诗歌的异和同。“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从这几句中可以看出两个作者都劝勉友人要隐就要真归隐不要为了沽名钓誉而假隐。这是两首诗歌的相同点,刘诗中还有对友人孤高的赞美,裴诗中有对官场的厌恶。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比较简单,只要抓住两首诗歌中“莫……”的诗句即可分析诗歌情感。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101
作者简介:
刘长卿(?—约789年),唐朝诗人。字文房,宣城(今安徽宣州)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天宝进士,曾任长洲县尉,因事下狱,两遭贬谪,量移睦州司马,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诗多写政治失意之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风格简淡。长于五言,称为“五言长城”。有《刘随州诗集》,《全唐诗》编其诗五卷,收录其诗作508首。(《唐诗纪事》卷二六、《唐才子传》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