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诗题与背景: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辋川,水名,在今陕西蓝田县南终南山下。山麓有宋之问的别墅,后归王维。王维四十多岁的时候,在这里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直至晚年。裴迪,诗人,王维的好友,两人同隐终南山,常常在辋川“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旧唐书·王维传》)。此诗就是他们的彼此酬赠之作。
逐句释义: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寒山转变得更加苍翠,秋水日日缓缓流淌。
转苍翠:一作“积苍翠”。转,转为,变为。苍翠,青绿色,苍为灰白色,翠为墨绿色。
秋水:秋天江湖、河溪的水。
潺湲(chán yuán ):水流声;形容水慢慢流动的样子。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我)拄着拐杖站在柴门外,迎风细听那暮秋时节的蝉鸣声。
倚杖:拄着手杖。
柴门:用散碎木材、树枝、荆条等做成的简陋的门。
临风:当风;迎风。
听暮蝉:听秋后的蝉儿的鸣叫。暮蝉,秋后的蝉,这里是指暮蝉的叫声。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渡口那边太阳快要落山了,村子里升起第一缕炊烟。
渡头:渡口。
墟里:村落。
孤烟:远处独起的炊烟。指倚门看到的第一缕村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又碰到裴迪这个接舆酒醉,在恰如陶渊明的我面前纵情歌咏。
复值:又遇到。值,遇到。
接舆:陆通先生的字。接舆是春秋时楚国人,好养性,假装疯狂,不出去做官。在这里以“接舆”比裴迪。
狂歌:纵情歌咏。
五柳:指陶渊明。这里作者以“五柳先生”自比。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题图 《辋川十景图》(局部),明·仇英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陈十田《唐人诗意山水百开册》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瓷画,钟福洪绘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赠友诗,是王维在辋川别业闲居时写给同居此地的好友裴迪的。此诗虽为赠友之作,但却生动、细致地刻画了久雨初晴后辋川别业秋天那迷人的景色和作者安闲、恬淡的隐居生活的情趣。前两联写景,描绘辋川附近山水田园的深秋暮色;后两联写人,刻画作者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全诗语言凝练,耐人寻味。
首联“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写山中秋景。选取了“寒山”和“秋水”两大典型景物,营造出极尽静谧、澄澈和明净的氛围与环境。一般来说,古诗词当中提到秋天,大多都是在感叹秋天的寂寥、孤寂与凄凉,但在这首诗当中,作者却不是悲秋,而是在乐秋,将秋景描绘得格外清寂、空旷、辽阔又空灵明净。“寒山”,寒冷的山,引申为秋天的山。因为深秋的到来,寒山变得越来越青绿,“苍翠”的意思是青绿色,此处指的是寒山的颜色越来越深,郁郁苍苍,秋水每天都在缓缓地流淌,水声潺潺。“转”和“日”用得巧妙。“转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寒山原本是静景,这一“转”字,便凭借颜色的渐变而写出它的动态。“日潺湲”,就是日日潺湲,每日每时都在流动、喧响。这一联勾勒出了一幅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结合的画面。
颔联“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写人意态安闲。意思是:我拄着拐杖站在柴门外面,迎风细听那暮秋时节的蝉鸣声。这一幅画面是超凡脱俗,体现了作者悠然自得、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柴门”,表现隐居生活和田园风味。“倚杖”,王维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四十多岁,正值壮年,应该不至于“依杖”,这样写表现了作者意态之安详。“蝉”被古人认为吸风引露而存活,所以具高洁之性,以上这些意象集合在一起,就是为了表现隐士范儿,就是作者向往的生活。
颈联“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写暮色。夕阳欲落,炊烟初升,是田野黄昏的典型景象。“渡头”在水,“墟里”在陆。“落日”属自然,“炊烟”属人事,景物的选取是很见匠心的。“墟里上孤烟”,显系从陶潜“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田园居之一》)点化而来。但陶句是拟人化的表现远处村落上方炊烟萦绕、不忍离去的情味,这一句却是用白描手法表现黄昏第一缕炊烟袅袅升到半空的景象,各有各的形象,各有各的意境。“上”字是白描手法,这个秋天的傍晚,虽然有风,但一定是微风,所以吹不散那一缕炊烟,任它袅袅升到了半空之中。这一联是王维修辞的名句,历来被人称道。
尾联“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用了“接舆”和“五柳”2个典故,把裴迪比为隐士“接舆”,形象的写出了他醉后“狂歌”的形态,暗含赞许之意。接舆,春秋时代楚国的隐士,佯狂不仕。《论语》中说他曾当面作歌嘲笑孔子,并拒绝与孔子交谈。“五柳”是作者自比,以陶渊明自况。“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的主人公,“宅边有五柳,因以为号焉”,是一位忘怀得失,以诗酒自娱的隐士。王维一向仰慕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他自己也确实像五柳先生那样,在辋川别墅周围种满了柳树。陶渊明和接舆——王维和裴迪,个性虽不尽相同,超然世外、淡泊宁静的心迹却是相近相亲的。“复”字,表示又一次见到裴迪,而且表示诗人欣喜的感情又加深了。秋日黄昏中,不但能欣赏到美景,更能遇到良朋,辋川闲居的乐趣就在于此。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再次碰到裴迪这个接舆一样的狂人喝醉了,来到如同五柳先生的我面前狂歌。
名家点评:
明代高棅《唐诗品汇》:刘云:类以无情之景述无情之意,复非作者所有。
明代钟惺、谭元春《唐诗归》:钟云:“转”字妙,于“寒山”有情(首句下钟云:“上”字好(“墟里”句下)。
明代邢昉《唐风定》:起语高远空旷,然与嘉州不同。
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淡宕闲适,绝类渊明。
清代黄生《唐诗矩》:虚实相间格。一二五六用实,三四七八用虚,相间成篇。
清代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对起,上句尤妙,此从陶出。“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景色可想。顾云:一时情景,真率古淡。
清代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陈德公曰:此篇声格与上诸作迥别,淡逸清高,自然绝俗。右丞有此二致,朝殿则绅黻雍容,山林则瓢衲自得,惟其称也。评:三四绝不作意,品高气逸,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正同一格。五六亦是直置语,淡然高老,无假胭脂。绮隽之外,又须知有此种,盖关乎性情,本之元亮,不从沈、宋袭得,独为千古。
清代孙洙《唐诗三百首》:又从上“暮”字生出(“墟里”句下)。
清末民初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自然流转,时气象又极阔大。
试题精选:
1.这是一首诗、画、音乐完美结合的五律诗,描绘了哪些景物?(2分)
参考答案:寒山、秋水、暮蝉、落日、孤烟。
2.本诗风光人物,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抒写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感。
3.首联中的“寒山转苍翠”的“转”字用得巧妙,请加以赏析。(4分)
参考答案:转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着一“转”字,便借颜色的渐变而写出它的动态。
4.这首诗写景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所写景物都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景中含情,情景交融;选取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
5.简析颔联,尾联分别刻画的人物形象的特点。
参考答案:颔联刻画了诗人年事已高和安闲的神态。尾联则生动地刻画了裴迪的狂士之态。
6.这首诗描写一幅深秋山水田园图,请结合首联和颈联,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参考答案:水落石出的寒秋,时近黄昏,天色向晚,山色也变得更加苍翠,山间泉水不停地潺潺作响,渡头夕阳欲落,村落炊烟初升。诗歌通过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图景。
7.对这首诗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寒山转苍翠”,一个“转”字,凭借颜色的转变而写出了它的动态。
B.“秋水日潺湲”,“日”就是天天,每日每时,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
C.“墟里上孤烟”,“墟里”指村里,一个“上”字写出了炊烟悠然上升的动态。
D.“狂歌五柳前”,“五柳”指的是作者所居住的辋川别墅前种的五棵柳树。
参考答案:D
8.选出对这首诗的内容和表现方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首联写山中秋景。山是静止的,水是流动的,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结合的画面。
B.颔联写出了诗人的形象。柴门之外,倚杖,临风,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神态安逸,闲适潇洒,与隐逸诗人陶渊明的形象非常相似。
C.颈联写落日、孤烟等富有的时间特征的景物,与首联构成一幅和谐的山水田园风景画。表现出诗人不愿和统治者合作的反抗精神。
D.这首诗很好地体现了苏轼说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的特征,是一首诗、画、音乐完美结合的五律。
参考答案:C
9.对本诗写景特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描写景物有声、有声、有形,体现“诗中有画”的特点。
B. 景物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写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C. 寒山、秋水等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的风景画。
D. 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构成了一幅静谧的田园诗。
参考答案:D
10.诗中一、三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赏析。(5分)
参考答案:一、三两联选取富有节令和时间特点的景物来描绘了一幅辋川秋日落照图,(2分)苍翠的秋山、潺潺的秋水、渡口的夕阳、墟里的炊烟,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画面清幽静谧。(3分)
11.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的“闲居”之情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这首诗从两个方面来表现诗人的“闲居”之情:一是描绘乡居生活环境的清幽、静谧,青山流水相应、夕阳炊烟为伴;(3分)而是刻画乡居生活的恬淡、闲适,诗人拄杖听蝉、裴迪醉酒狂歌。(3分)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66
作者简介:
王维(约701~761或768年),唐朝诗人、画家。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伪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中年后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为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今存诗376首。《全唐诗》收录其诗作351首。(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