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颢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他说:“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天理”是他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他把“理”作为宇宙的本原,理通过气产生天地万物,人只不过是得天地中正之气,故“人与天地一物也”。人要学道,首先要体认天地万物本来就与我一体这个道理。他认为,知识和真理不在人之外,而是内在于人的心中,“自家元是天然完全自足之物”,所以认识无须观察外物,人心自有“明觉”,自己可以凭直觉体会真理,“当处便认取,更不可外求”。他提出了“识仁”的思想,“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人们如果知物我本为一体,物即我,我即物,就自然不存在心为外物所动的问题。诚能如此,其心就澄然无事。无事则定,定则明,至此就“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就可以进入圣域。程颢以“定性”为求得理想人格的道德修养方法。他和程颐的学说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他的“识仁”、“定性”的思想对后来的陆王心学影响很大。
程颢的哲学专门著作不多,主要哲学代表作有《识仁篇》、《定性书》。后人所编《河南程氏遗书》、《明道文集》、《二程粹言》等,收入《二程全书》。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二程集》。
经历
程颢其祖先历代仕宦,祖籍徽州篁墩(今黄山市屯溪区篁墩村)。他们的高祖程羽,是宋太祖赵匡胤手下一员将领。在宋太宗赵光义为晋王时,又是幕僚之一,又做过宋真宗的老师,官至兵部侍郎,死后赠封少卿。曾祖父程希振,曾任尚书虞部员外郎。其祖父程囗赠开封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二程的父亲程珦又以世家的萌庇,照例做了一个“郊社斋郎”,得到了晋升机会,由此起家,连续做了几十年的中央和地方官,官至太中大夫,到了暮年,才因病退休。高祖父程羽由汴京(今河南开封)迁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宋仁宗录旧臣后代,程颢的父亲程珦因此被授为黄陂县尉,历知龚、凤、磁、汉诸州,后官至太中大夫。
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正月十五日,程颢出生于黄州黄陂县草庙巷(今武汉黄陂区前川街道)。
嘉祐二年(1057年),程颢举进士后,历任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等职。
宋神宗在位期间(1068—1085年),程颢任御史。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不受重用,遂潜心于学术。《宋史》本传称:“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与弟程颐开创“洛学”,奠定了理学基础。他先后在嵩阳、扶沟等地设学堂,并潜心教育研究,论著颇巨,形成了一套教育思想体系。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程颢于京师讲《易》处(今河南开封繁塔之左)立二程祠。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召其为宗正丞,还未起行,程颢已于六月十五日病逝,享年五十四岁。
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赐谥程颢为“纯公”,程颐为“正公”。
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又追封程颢为“河南伯”,程颐为“伊阳伯”,并“从祀孔子庙庭”。
元明宗至顺元年(1330年),诏加封程颢为“豫国公”,程颐为“洛国公”。
明代宗景泰六年(1455年),诏令两程祠以颜子(即颜渊)例修建,规制比于阙里,前后殿庑斋室等房共六十余间,祭文称颂两程“阐明正学,兴起斯文,本诸先哲,淑我后人”。
明宪宗成化二十年(1489年),河南巡抚李衍就二程祠建大梁书院,祀二程于讲堂。另嵩阳书院亦为纪念二程所立。《嵩阳书院志·序》称:“嵩阳书院,宋藏经处,两程夫子置散投闲与群弟子讲学地也”。
清圣祖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二程进儒为贤,位列孔子及门下、汉唐诸儒之上,次年康熙皇帝又赐给二程祠“学达性天”匾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