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孟浩然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诗题与背景:
《秦中寄远上人》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题一作《秦中感秋寄远上人》。秦中,指唐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远上人,名叫远的僧人,远或是法号。上人,对僧人的敬称。此诗一作崔国辅作。
从这首诗的内容看,当为孟浩然在长安落第之后的作品。孟浩然曾于开元十五年(727年)冬,赴京师长安举进士,第二年应试落第,滞留在长安、洛阳。二十二年(734年),再上长安,求仕未果返乡。
逐句释义: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常常想隐居山野一丘,又苦于无钱举步维艰。
一丘:即一丘一壑,意指隐居山林。
三径:王莽专权时,兖州刺史蒋诩辞官回乡,于院中辟三径,唯与求仲、羊仲来往。晋陶渊明曾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后多以三径指退隐家园。
资:钱财。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在京都为官不是我的意愿,遥想东林怀念我的禅师。
北土:指秦中。
东林:指庐山东林寺,东晋高僧慧远在庐山的禅舍。慧远初居庐山西林寺,后以来问道者多,刺史桓伊为他于山之东另立房殿,即东林寺。这里借指远上人所在的寺院。
师:这里是对僧人的敬称。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滞留长安)资用已经耗尽,昔日壮志随岁月逐日衰减。
黄金燃桂尽:这里比喻留秦中时处境贫困。《战国策·楚策》:“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燃桂,烧贵如桂枝的柴。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黄昏时吹来萧瑟凉风,听晚蝉声声更添愁绪。
日夕:傍晚。
闻蝉:听蝉鸣能引起人悲秋之感。卢思道《听鸣蝉篇》有“听鸣蝉,此听悲无极”。
但:只。
益:增加。
《秦中寄远上人》题图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陈十田《唐人诗意山水百开册》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瓷画,钟福洪绘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是作者赴京师举进士落第后滞留在长安、洛阳时所作。此诗描写了客居逢秋的苦情,诉说欲隐无处,欲仕非愿,进退两难之苦。充满了失意、悲哀与追求归隐的情绪。
首联“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借用典故,抒发落榜之后的灰心丧气。科举不第,于是说隐居是自己的志向。“三径”,用蒋诩辞官回乡的典故来写自己也有意归隐,可是却“苦无资”,为钱所困,可见作者此时穷困潦倒的处境。“一丘”颇具山野形象,“三径”自有园林风光。用形象以表明隐逸思想,颇为自然。
颔联“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抒情。留守长安求取功名并不是我的愿望,因而不由怀念起庐山东林寺的高僧来了。“东林怀我师”是虚写,一个“怀”字,表明了对“我师”的尊敬与爱戴,暗示追求隐逸的思想,并紧扣诗题中的“寄远上人”。“东林”原本是指晋代高僧慧远在庐山东边林中居住的房殿,此处用来指代远上人。这二句,用“北土”以对“东林”,用“非吾愿”以对“怀我师”,对偶相当工稳。同时正反相对,相得益彰,更能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颈联“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进而抒写自己滞留帝京的景况和遭遇。这一联紧承上联,除了想念远上人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使我怀念家乡,原来长安城的生活太费钱财,而抱负却一天天的消失。所以作者怀念家乡,怀念朋友,想要归去,远离此地。“黄金燃桂尽”,表现了旅况的穷困;“壮志逐年衰”,表现了心意的灰懒。对偶不求工稳,流畅自然,意似顺流而下,这正是所谓“上下相须,自然成对”(《文心雕龙·丽辞》)。
尾联“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傍晚时分,凉风阵阵,听到蝉的鸣叫,心中更加的伤悲。“凉风”、“蝉鸣”这些景物,表现出秋天的景象。凉风瑟瑟,蝉鸣嘶嘶,很容易使人产生哀伤的情绪。再加以作者身居北土,旅况艰难,求仕无望,怎能不“益悲”呢?
这首诗语言直白,不假雕饰,把一个落第之人的内心世界真实地展现出来。
名家点评:
宋·刘辰翁:非不经思,只是吐出。(碧琳琅馆馆重刊本《孟浩然诗集》引)
明·李梦阳:“黄金燃桂尽”,终伤气。结句好。(碧琳琅馆重刊本《孟浩然诗集》引)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70
试题精选:
1.孟浩然之诗通常完全借具体事物抒发感情,而此诗却有所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在这首诗里,诗人对自己山丘隐逸生活的困苦直说“苦无资”,对科举人仕直说“非吾愿”,对自己旅途盘缠短缺直说“黄金尽”,可见,此时的孟浩然心中郁积的哀怨太多,顾不上用间接手法就一股脑地发泄出来了。(意对即可)
2.虽然此诗主要是直抒胸臆,但也有婉转之句,请找出来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诗歌最后一联就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用傍晚吹起的冷风以及秋日寒蝉凄切的哀鸣声来烘托诗人内心的悲苦之情。(意对即可)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此诗为寄赠远方友人之作,诗中充满了失意、悲哀与追求归隐的情绪,是一首含蓄蕴藉的抒情诗。
B.首联中“一丘”颇具山野形象,“三径”自有园林风光,作者以此表明隐逸思想,颇为自然贴切。
C.诗人在颈联进而抒写滞留帝京的景况和遭遇。上下句对偶不求工稳,但流畅自然,意似顺流而下。
D.“凉风”“蝉鸣”等既表现出秋天一派萧瑟的景象,又回扣诗题“感秋”,“益悲”之情油然而生。
参考答案:A(“是一首含蓄蕴藉的抒情诗”错,这首诗最显著的特点在于直抒胸臆,所以这应是一首直率的诗。)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年),唐朝诗人。以字行,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年四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患疽卒。曾游历东南各地,诗与王维齐名,称为“王孟”。其诗清淡雅致,长于写景,多反映隐逸生活。有《孟浩然集》。《全唐诗》收录其诗作267首,句二联。(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