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
诗题与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秋兴八首》中的第三首,体裁为七言律诗。《千家诗》收录此诗。秋兴(xìng),因感秋而寄兴。
《秋兴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杜甫寓居夔州(今重庆奉节)后时写下来的以想望长安、感慨国事为主题的七言律诗,它是杜集中七律的代表作。大历元年杜甫到达夔州(奉节),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得以在此暂住,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买了四十亩果园,雇了几个雇工,自己和家人也参加一些劳动。这一时期,诗人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
逐句释义: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千户人家依傍着山城静静的沐浴在朝晖里,我每天走到江边的楼上坐看青翠的山色。
山郭:山城,指夔州。
翠微:青色的山;青翠的山色。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又在船上住了一宿的渔人还在江上行船,清秋时节的燕子仍旧不停地飞来飞去。
信宿:一宿为宿,再宿为信宿,这里指长期在水上生活的渔人。
泛泛:即天天行船之意。
清秋:秋季,特指深秋。
故:照样地。
飞飞:飞动的样子。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像匡衡那样上疏直谏结果却失去了功名,似刘向传经给后人可事与愿违。
匡衡:西汉人,元帝时因上疏议论政事提升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抗疏:指臣子对于君命或廷议有所抵制,上疏极谏。
功名簿、心事违:反衬作者自己因上疏救房琯遭贬斥,自己出身于世代儒家却不如匡衡、刘向。薄,指机缘浅薄。
刘向:西汉人,宣帝时曾讲论五经于石渠阁,后将其学传给其子刘歆。杜甫自比刘向,但哀叹向自己的儿子传授学问的心愿落空。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昔日的同学少年多半已经发达,他们在长安五陵地区轻裘肥马享受着富贵生活。
同学少年:指自己同辈人。
不贱:显贵,有地位。
五陵:汉时长安有五陵: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这一带素为豪门名族居住之地。
轻肥:轻裘肥马,官宦富贵人家生活。《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秋兴八首·其三》题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感怀诗,是杜甫《秋兴八首》中的第三首。这组诗是杜甫晚年为避战乱寄居夔州(今重庆奉节)时的作品。
首联“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起句直承前首(《秋兴八首·其二》)结句“已映洲前芦荻花”的夜色,转写夔州秋日朝景。暗示一夜已过,另一天的清晨又到,诗就从眼前的朝景写起。千户人家依傍着山城静静的沐浴在朝晖里,我每天走到江边的楼上坐看青翠的山色。
颔联“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继续写枯坐江楼所见到的景象。昨晚系舟江上、寄宿苇丛的渔人,一清早又在江上行船,清秋时节的燕子仍旧不停地飞来飞去。“还”、“故”二字,传神地表达出诗人此时复杂的情怀。
颈联“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用两位古人的事迹与自己相比,进一步抒写心情烦扰的原因。汉元帝时的匡衡,屡次上疏论议朝政,后升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而作者在任左拾遗时也曾上疏论救房琯,结果却触怒皇帝,所以说“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历侍汉宣帝、成帝,曾上疏言事,不见重用,但还能与儿子刘歆一起在秘府校书,传授经学,而作者也曾向唐玄宗上三大礼赋,玄宗命他待制集贤院,结果不过当了个小小的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未能供职翰林,所以说“刘向传经心事违”。此联上句讲功名无望,政治理想不能实现;下句述心愿落空,学术事业一事无成。“匡衡抗疏”、“刘向传经”是隶事用典;“功名薄”、“心事违”是自抒胸臆。
尾联“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从另一角度来抒怀。用同学多不贱反衬自己的落拓,不得志。同学少年,大多已发达,身居高位,轻裘肥马,意气扬扬。“五陵”,此处代指长安。这联感怀身世,悲愤沉郁,如诉如泣。
名家点评:
明·高棅《唐诗品汇》:刘曰:“泛泛”无所得也(“信宿渔人”句下)。刘曰:既前后不相涉,只用二人名,亦莫知其意之所在,落落自可(“匡衡抗疏”二句下)。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诗家虽刺讥中,要带一分含蓄,庶不失忠厚之旨。杜甫《秋兴》“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着一“自”字,以为怨之,可也;以为羡之,亦可也,何等不露!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公在江流,暮亦坐,朝亦坐。前章言暮,此章言朝,承上言光阴迅速,而日坐江楼,对翠微,良可叹也。故渔舟之泛,燕子之飞,此人情、物情之各适,而以愁人观之,反觉可厌;曰“还”、曰“故”,厌之也。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此与下作,皆以脱露显本色,风神自非世间物。
明末清初金圣叹《杜诗解》:“千家山郭”下加一“静”字,又加一“朝晖”字,写得何等有趣,何等可爱。“江楼坐翠微”,亦是绝妙好致。但轻轻只用得“日日”二字,便不但使江楼翠微生憎可厌,而山郭朝晖俱触目恼人。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五陵”起下“长安”(“五陵衣马”句下)。
清·钱谦益《钱注杜诗》:《七歌》云:“长安卿相多少年”,所谓“同学”者,盖“长安卿相”也。曰少年,曰轻肥,公之目当时卿相如此。
清·吴乔《围炉诗话》:第三篇乃是晨兴独坐山楼,望江上之情景。故起语云:“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一宿曰宿,再宿曰信。“信宿”与“日日”相应。“信宿渔人还泛泛”,言渔人日日泛江,则己亦日日坐于江楼,无聊甚也。“清秋燕子故飞飞”,言秋时燕可南去,而飞飞于江上,似乎有意者然。子美此时有南适衡、湘之意矣。
清·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其旨微,其文隐而不露,深得立言蕴藉之妙。此章前四句结上,后四句起下,乃八篇中之关键也。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陈廷敬曰:前三章详夔州而略长安,后五章详长安而略夔州,次第秩然。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以上就夔府言,以下就长安言。此八诗分界处也。二句喻己之飘泊(“信宿渔人”二句下)。二句慨己之不遇(“匡衡抗疏”二句下)。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三章申明“望京华”之故,主意在五、六逗出。文章家原题法也。……前二首“故园”、“京华”,虽已提出,尚未明言其所以。至是,说出事与愿违衷曲来,是吾所谓“望”之故,钱氏所谓“文之心”也。
清·杨伦《杜诗镜铨》:直是目空一世,此公之狂不减乃祖(“同学少年”二句下)。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陈德公曰:三、四亦寓迟暮之感。五、六使事能自入情,不为泛率。评:此首以“江楼”二字作纽:“信宿”二句,江楼所见之景。下则江楼之情。
清·屈复《唐诗成法》:此伤马齿渐长,而功名不立于天壤也。……有言此首首尾全不关合者。一、二即含“京华”,五、六言“京华”事,七、八正接五、六,非不关合也。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首二句有身羁夔府、日月如流之感。三、四喻己之漂泊,五、六慨己之不遇。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试题精选: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秋风萧瑟,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秋兴》为I寺人旅居菱州所写。
B.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江楼坐拥在青翠的山峰中。
C.连续在船上过夜的渔人,仍旧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日子依然展翅飞来飞去。
D.全诗既有静景,又有动景,以动衬静,这种静带给人看似宁静却并不宁静的心绪。
E.本诗与必修3中的《秋兴八首(其一)》的景物整体色调、情感基调是一致的。
参考答案:B、E(B项诗人是在江楼中坐看青翠山峰。E项本诗描绘景物是暖色调,与(其一)的冷色调不同。B项2分,E项3分)
2.诗中后两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表达了苦闷与愤慨、悲愤与哀伤之情。(2分)颈联,看淡功名,上疏直言;事不遂心,退而讲经。作者以匡衡、刘向自比,表达事与愿违不得为国出力的苦闷与愤慨。尾联,借多已瞎达、轻裘肥马的“同学少年”之得意反衬自己不得意的处境,凸现悲愤与哀伤。(4分)
拓展阅读:
杜甫
其 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其 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其 三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
其 四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其 五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其 六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墙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其 七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飘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其 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年),唐朝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客”、“少陵野老”。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居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逝于湘江途中。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全唐诗》编其诗十九卷。(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