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诗题与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秋兴八首》中的第一首,体裁为七言律诗。《千家诗》收录此诗。秋兴(xìng),因感秋而寄兴。
《秋兴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杜甫寓居夔州(今重庆奉节)后时写下来的以想望长安、感慨国事为主题的七言律诗,它是杜集中七律的代表作。大历元年杜甫到达夔州(奉节),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得以在此暂住,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买了四十亩果园,雇了几个雇工,自己和家人也参加一些劳动。这一时期,诗人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
逐句释义: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秋夜玉露寒冷,侵袭凋谢了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象萧瑟阴森。
玉露:白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凋伤:摧残,使草木衰败,枝叶凋零。
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
萧森:萧瑟阴森。形容深秋景色凄冷。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巫峡里面波浪连天涌起,塞上的风云又像接着地面上的阴气。
江间:指巫峡。江,长江。
兼天涌:连天涌起,形容波浪滔天的水势。
塞上:指巫山。塞,关隘险要之地,此指夔州。
地阴:地面的阴暗气象。接,一作“匝”。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已见到丛菊两度开放,忆往昔感伤落泪,孤独的小船永远系着我思念故园之心。
丛菊两开: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云安,此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一系:永系。
故园心:指返回故乡的愿望。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为赶制寒衣家家正忙着剪裁缝制,高高的白帝城黄昏时传来急匆匆捣衣的砧声。
催刀尺:指人赶裁冬衣。刀尺,剪裁衣服用的剪刀和尺子。
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白帝城:在今重庆奉节城外,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
急暮砧(zhēn):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捶衣服用的石具。
《秋兴八首·其一》题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感怀诗,是杜甫《秋兴八首》中的第一首。这组诗是杜甫晚年为避战乱寄居夔州(今重庆奉节)时的作品。
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点明节令和地点,并且定下了整组诗的基调。起句说霜露凋残了夔州江滨的枫林,说明时间是深秋,切合秋兴的题目,首先渲染出一片萧飒森冷的气氛。这种气象,与其说是写秋天,不如说是写唐王朝的丧乱凋残和作者心中悲凉消沉在自然景物中的折射。第二句描绘巫山巫峡一派萧森气象,叠用“巫山”与“巫峡”二词,使高山深谷的奇险伟壮如在眼前。有了第二句,诗的意境扩展开来,诗有了气势,也写出了作者的心态。
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是对首联“气萧森”的具体描写。巫峡里面波浪连天涌起,塞上的风云又像接着地面上的阴气。“江间”承 “巫峡”,“塞上”承“巫山”,可以说是上一句的分镜头,又是对上一句“气萧森”的注解。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接下,波浪滔天而风云匝地,天地之间弥漫一片萧森之气。这两句形象有力,意境开阔,不单是描摹了江流湍急、山塞风云和巫峡深秋的外貌特征,而是着力表现它们内在的精神,赋予江水、风云以某种性格,这就是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哀感深沉。
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从夔府的秋天气象转到自己身世的萧条。“丛菊两开”,指作者离开成都东归的旅途中两次见到菊花开放。作者写这组诗的前一年是在云安 (今重庆云阳县),两年秋天分别在两个地方见菊花开放,每次都为之洒泪。作者离开长安以后,一直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国家遭到丧乱,而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也因不能回长安而无法实现。这时,江上的孤舟总是勾起他念念不忘回故园的心愿。“丛菊”承上面的“山”和“塞”,“孤舟”又承“峡”和“江”。脉络分明,章法细密。“故园心”是整首诗的重点所在。
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叙写秋声。从暮秋渐渐寒冷的气候联想到自己多年客中生活冬衣的剪裁。此时白帝城中传来的阵阵捣衣声,重又唤起他的故园之念。尾联虽然无“故园”二字,但其描写的光景处处笼罩着一种驱之不散的乡思。“刀尺”,指剪裁。“砧”,捣衣石砧。古人制作冬衣,通常先把衣料在砧上捣平,然后裁缝。“处处催刀尺”,家家赶制寒衣,捣衣声此起彼伏,这种带有季节性的习俗,古典诗歌中常用以寄寓怀人思乡的情绪。这首诗在薄暮白帝城急促的捣衣声中结束,而作者羁旅天涯的无穷忧思却随着砧声在巫山巫峡中扩展、延伸。
前人用“沉郁顿挫”四个字概括杜诗的主要艺术风格,在他的七言律诗中,这首诗就充分显示了这种艺术风格。
《秋兴八首》组诗以忧念国家为主题,以夔州萧瑟的秋色,清凄的秋声,作者暮年多病,羁旅的苦况和关心国运盛哀的深情为基调。八首诗一气蝉联,前后贯通,是一组完美的组诗,标志着杜甫律诗发展的高峰。它格律精切,章法严谨,语言艺术的运用达到纯熟地步。感慨深沉起伏,境界阔大雄浑,体现了杜甫律诗“沉郁顿挫”的特色,前人称之为“声韵雄畅,词采高华,气象冠冕,是真可虎视诗坛,独步一世。”
组诗的每一首诗,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色调表现基调的思想情绪。因此,各首诗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第一首,是组诗的序曲。全诗因秋起兴,通过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表现了作者羁旅的孤独抑郁之感和忧国之情。以“孤舟一系故园心”点明全诗的主题,明·王嗣奭说:“‘故园心’三字为八诗之纲。”“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是咏巫山巫峡的名句。
第二首,紧接“急暮砧”,叙写夔州晚间景色。作者身在孤城,从落日的黄昏坐到深宵,翘首北望,长夜不寐,表现出作者对长安的强烈怀念之情。三声泪,《水经注》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八月槎,古代民间传说,天河与海通,海边居民每年八月看到有浮槎(水上木排)来,准备乘槎上天河。杜甫经严武推荐,被任命为工部员外郎,本拟八月回京赴职,岂料严武病故,去长安的打算泡了汤。作者借用此典述其事。画省,即尚书省。杜甫的工部员外郎,是尚书省的郎官。
第三首,承“洲前芦荻花”的夜色,转写夔州秋天的晨景。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而这种宁静给诗人带来的却是烦扰不安,抒发自己有志而不遇的慨叹。作者身在孤城,从落日的黄昏坐到深宵,翘首北望,长夜不寐,上应第一首。最后两句,侧重写自己已近暮年,兵戈不息,卧病秋江的寂寞,以及身在剑南,心怀渭北,“每依北斗望京华”,表现出对长安的强烈怀念。匡衡,汉元帝初,日蚀、地震,匡衡上疏,帝悦其言,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建议常被采纳。刘向,在东汉历宣、元、成三朝,颇受重用。作者用匡、刘对比自己,形成反差。五陵,代指长安。
第四首,是组诗的前后过渡,遥念长安,慨叹当年唐朝政治动乱、人事变化以及边境的不安。此诗由前首的“五陵衣马”而忆起长安。因为有“王侯第宅”、“文武衣冠”的话,而归结为“故国平居有所思”,是全组诗的枢纽,以下四首皆沿“有所思”,分别描写当年在长安的经历。
第五首,描绘长安宫殿的巍峨壮丽,早朝场面的庄严肃穆,以及自己曾得“识圣颜”至今引为欣慰的回忆。值此沧江病卧,岁晚秋深,更加触动他的忧国之情。
第六首,抒与对曲江的怀想。怀想昔日帝王歌舞游宴之地曲江的繁华。帝王佚乐游宴引来了无穷的“边愁”,清歌曼舞,断送了“自古帝王州”,在无限惋惜之中,隐含斥责之意。
第七首,忆及长安的昆明池,展示唐朝当年国力昌盛、景物壮丽和物产富饶的盛景。
第八首,通过昆吾山、渼陂一带的回忆与想象,表现了作者当年在昆吾、御宿、渼陂春日郊游的诗意豪情,抒发今昔兴衰之感,也是组诗小结。
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以忧念国家兴衰的爱国思想为主题,以夔府的秋日萧瑟,作者自己的暮年多病、身世飘零,特别是关切祖国安危的沉重心情为基调,其间穿插着轻快欢乐的抒情。每一首都以独特的表现手法,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作者的思想情绪。全诗感物伤怀,借深秋衰惨冷寂之景抒写人之暮年知交零落、漂泊无依、空怀抱负的悲凉心境,表达了深切的身世之悲、离乱之苦和故园之思,悲壮苍凉,意境深闳。
全诗写景凋伤萧瑟,抒情抑郁深沉,写夔州为所见,系长安为所思,虚实相生,一气贯通,回环往复,首尾呼应,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是杜甫七律的名篇,历来为诗家所称道。
从组诗的结构来说,可分两部,而以第四首为过渡。前三首详夔州而略长安,后五首详长安而略夔州。前三首由夔州而思及长安,后五首则由思长安而归结到夔州。前三首由现实引发回忆,后五首则由回忆回到现实。至于各首之间,则亦首尾相衔,有一定次第,不能移易,八首只如一首。八首诗,章法缜密严整,脉络分明,不宜拆开,亦不可颠倒。从整体看,从作者身在的夔州,联想到长安;由暮年飘零,羁旅江上,面对满目萧条景色而引起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叹;以对长安盛世胜事的追忆而归结到诗人现实的孤寂处境、今昔对比的哀愁。这种忧思不能看作是杜甫一时一地的偶然触发,而是自经丧乱以来,他忧国伤时感情的集中表现。
名家点评: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钟云:《秋兴》偶然八首耳,非必于八也。今人诗拟《秋兴》已非矣,况舍其所为秋兴,而专取盈于八首乎?胸中有八首,便无复秋兴矣。杜至处不在《秋兴》,《秋兴》至处亦非八首也。
明·李攀龙、袁宏道《唐诗训解》:《秋兴》八首是杜律中最有力量者,其声响自别。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陈继儒曰:云霞满空,回翔万状,天风吹海,怒涛飞涌。可喻老杜《秋兴》诸篇。
明末清初李沂《唐诗援》:王阮亭曰:《秋兴》八首,皆雄浑丰丽,沉着痛快,其有安于长安者,但极言其盛,而所感自富其中。徐而味之,凡怀乡恋阙之情,慨往伤今之意,寇盗交兵,小人病国,风俗之非旧,盛衰之相寻,所谓不胜其悲者,固已不出乎意言之表矣。宗子发曰:《秋兴》诸作,调极铿锵而能沈实,词极工丽而尤耸拔,格极雄浑而兼蕴藉,词人之能事毕矣,在此体中可称神境。乃世犹有訾议此八首者,正昌黎所谓“群儿愚”也。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秋兴》八章,以第一首起兴,而后七首俱发中怀,或承上,或起下,或互相发,或遥相应,总是一篇文字,拆去一章不得,单选一章不得。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或为割裂,则神体尽失矣,选诗者之贼不小。
清·黄生《杜诗说》: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作也。
明·高棅《唐诗品汇》:刘云:此七字拙(“丛菊两开”句下)。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前联言景,后联言情;而情不可极,后七首皆胞孕于(五、六)两言中也;又约言之,则“故园心”三字尽之矣。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甸曰:江涛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见汹浦阴晦,触目天地间,无不可感兴也,屠隆曰:杜老《秋兴》诸篇,托意深远,如“江间”“塞上”二语,不大悲壮乎?范椁曰:作诗实字多则健,虚字多则弱,如杜诗“丛菊”“孤舟”一联,此等语亦何尝不健?蒋一葵曰:五、六不独“两开”、“一系”为佳,有感时溅泪,恨别惊心之况。末句掉下一声,中寓千声,万声,周珽曰:天钧异奏,人间绝响。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笼盖包举一切,皆在“丛菊两开”句联上景语,就中带出情事,乐之如贯珠者,拍板与句,不为终始也。挨句截然,以句范意,则村巫傩歌一例。以俟知音者。
明末清初金圣叹《杜诗解》:若谓玉树斯零,枫林叶映,虽志士之所增悲,亦幽人之所寄托。奈何流滞巫山巫峡,而举目江间,但涌兼天之波浪;凝眸塞上,惟阴接地之风云。真为可痛可悲,使人心尽气绝。此一解总贯八首,直接“佳人拾翠”末一解,而叹息“白头吟望苦低垂”也。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中四句,虚实蹉对。“江间波浪兼天涌”二句,虚含第二首“望”字。“丛菊两开他日泪”一句,虚含“望”之久也。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此是《秋兴》第一首,须看其笔下何等齐整。
清·吴乔《围炉诗话》:《秋兴》首篇之前四句,叙时与景之萧索也,泪落于“丛菊”,心系于“归舟”,不能安处夔州,必为无贤地主也。结不过在秋景上说,觉得淋漓悲戚,惊心动魄,通篇笔情之妙也。
清·刘濬《杜诗集评》:吴农祥曰:惊心动魄,不可以句求,不可以字摘。后人言“兼天”、“接地”之太板,“两开”、“一系”之无谓;岂不知工中有拙,拙中有工者也。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钱谦益曰:首篇颔联悲壮,颈联凄紧,以节则杪秋,以地则高城,以时则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别,末句标举兴会,略有五重,所谓嵯峨萧瑟,真不可言。黄生曰: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生心神结聚所作也。八首之中难为轩轾。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五、六,则贴身起下……,“他日”、“故园”四字,包举无遗,言“他日”,则后七首所云“香炉”、“抗疏”、“弈棋”、“世事”、“青琐”、“珠帘”、“旌旗”、“彩笔”,无不举矣;言“故园”,则后七首所云“北斗”、“五陵”、“长安”、“第宅”、“蓬莱”、“曲江”、“渼陂”,无不举矣。……发兴之端,情见乎此。第七,仍收“秋”,第八,仍收“夔”,而曰“处处催”,则旅泊经寒之况,亦吞吐句中,真乃无一剩字。
清·杨伦《杜诗镜铨》:“江间”、“寒上”,状其悲壮;“丛菊”、“孤舟”,写其凄紧。末二句结上生下,故以“夔府孤城”次之。言外寓客子无衣之感(“寒衣处处”二句下)。
清·李锳《诗法易简录》:末二句写出客子无家之感,紧顶“故园心”作结,而能不脱“秋”字,尤佳。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起句下字密重,不单侧佻薄,可法,是宋人对治之药。三、四,沈雄壮阔。五、六,哀痛。收,别出一层,凄紧萧瑟。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拓展阅读:
杜甫
其 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其 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其 三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
其 四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其 五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其 六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墙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其 七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飘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其 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年),唐朝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客”、“少陵野老”。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居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逝于湘江途中。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全唐诗》编其诗十九卷。(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