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①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诗题与背景: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是唐代诗人岑参所作的一首咏雪送人之作,也是一首边塞诗,体裁为七言古诗。诗题一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诗三百首》诗题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武判官,名不详,当是封常清幕府中的判官。判官,官职名。在唐代,节度使等朝廷派出的持节大使,可委任幕僚协助判处公事,称判官,是节度使、观察使一类的僚属。

  约天宝十三载(754年),岑参应封常清之辟而入其幕府,再次出塞,赴北庭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武判官或是其前任。岑参为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此诗。


逐句释义: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北风席卷大地吹折白草,胡地天气八月就飞降大雪。
  白草:西北地区的一种牧草,晒干后变白,性至坚韧,经霜草脆,故能断折。
  胡天:指塞北的天空,指西域的气候。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各民族的通称。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忽然像是一夜之间春风吹来,千树万树如梨花般盛开。
  梨花:春天开放,花作白色。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像梨花开了一样。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雪花零散飘入珠帘沾湿帐幕,就是穿狐皮袍也不暖和,裹锦被也嫌单薄。
  珠帘:用珍珠串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形容帘子的华美。
  罗幕: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幕。形容帐幕的华美。
  狐裘(qiú):狐皮袍子。裘,毛皮的衣服
  锦衾(qīn)薄:锦缎的被子(因为寒冷)都显得单薄了。形容天气很冷。衾,被子。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将军的角弓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铠甲冰冷仍然穿着。
  角弓:两端用兽角装饰的硬弓。一作“雕弓”。
  不得控:(天太冷而冻得)拉不开(弓)。控,掌握;操纵。
  都(dū)护:镇守边镇的长官,此为泛指,与上文的“将军”是互文。
  铁衣:指铠甲。
  冷犹著(zhuó):一作“冷难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无边的沙漠里到处都结着很厚的冰,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瀚海:指沙漠。
  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百丈:一作“百尺”,一作“千尺”。
  愁云惨淡:原指阴沉沉的云层遮得天色暗淡无光。也用以形容使人感到忧愁、压抑的景象或气氛。惨淡,暗淡。
  凝:凝结。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和羌笛奏响来助兴。
  中军:称主将或指挥部。古时分兵为中、左、右三军,中军为主帅的营帐。
  置酒:摆下酒宴。
  饮:动词。宴饮。
  归客:归去的人,指归京的人,即武判官。
  胡琴琵琶与羌笛:胡琴、琵琶和羌笛,都是当时西域地区兄弟民族的乐器。这句说在饮酒时奏起了乐曲。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黄昏时辕门外大雪纷飞,冻僵的红旗风吹不飘动。
  暮:傍晚。
  辕门:军营的门。古代军队扎营,用车环围,出入处以两车车辕相向竖立,状如门。这里指帅衙署的外门。
  风掣(chè)红旗:红旗因雪而冻结,风都吹不动了。一言旗被风往一个方向吹,给人以冻住之感。掣,拉;拽。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在轮台东门外送你回京去,临行时漫天大雪布满了天山归路。
  轮台:唐轮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县境内,与汉轮台不是同一地方。
  君:指武判官。
  天山:指祁连山。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路迂回曲折看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行马蹄的印迹。
  山回路转:形容山势环绕,山路曲折。
  君:指武判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题图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意参考图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瓷画,钟福洪绘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首边塞诗。此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并不令人感到伤感。开篇先写野外雪景,再从帐外写到帐内,通过人的感受,写天之奇寒。然后再移境帐外,勾画壮丽的塞外雪景,安排了送别的特定环境。最后写送出军门,正是黄昏大雪纷飞之时,山回路转,只有雪地上空留马蹄的印迹。隐含离情别意。全诗用了四个“雪”字,写出别前,饯别,临别,别后四个不同画面的雪景,景致多样,色彩绚丽,十分动人。

  全诗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诗句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武判官归京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共分三个部分。


  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

  前四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主要写景色的奇丽。“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折”)。“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神情。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挂在枝头的积雪,仿佛变成一夜盛开的梨花,意境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

  接着四句“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写雪后严寒。诗笔从帐外写到帐内。那片片飞“花”飘飘而来,穿帘入户,沾在幕帏上慢慢消融,打湿了军帐。“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转换自然从容,体物入微。“白雪”的影响侵入室内,“狐裘不暖”,连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单薄。“一身能擘五雕弧”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平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护铁衣冷难着”。二句兼都护(镇边都护府的长官)将军言之,互文见义。这四句,有人认为表现着边地将士苦寒生活,但从“白雪歌”歌咏的主题而言,这主要是通过人和人的感受,通过种种在南来人视为反常的情事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这真是一支白雪的赞歌呢。作者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


  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绘雪中天地瑰奇壮丽的雪景,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场景移到帐外,而且延伸向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压冬云,浓重稠密。这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将是艰辛的呢。“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笔墨不多,却表现了送别的热烈与隆重。在中军帐中摆开筵席,胡琴、琵琶与羌笛各种乐器奏响,且歌且舞,开怀畅饮,这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来临。第一部分内在的热情,在这里迸发倾泄出来,达到了欢乐的顶点。


  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是说,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军营的红旗被冰雪冻结了,一动也不动。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绚丽。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意思是:送客送到轮台东门,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可漫天大雪,路可怎么走啊!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对友人惜别之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行人消失在雪地里,作者还在深情地目送,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既写出了作者对行者的难舍与留恋,也表现了自己因归期未卜而惆怅的心情。这最后的几句是极其动人的,成为此诗出色的结尾。


  这首诗以奇丽多变的雪景,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抑扬顿挫的韵律,准确、鲜明、生动地描绘出奇中有丽、丽中见奇的美好意境。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浑然雄劲。


名家点评:

  方东树《昭昧詹言》评曰:岑嘉州《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奇峭。起飒爽,“忽如”六句,奇气奇情逸发,令人心神一快。须日诵一过,心摹而力追之。“瀚海”句换气,起下“归客”。

  范大士《历代诗发》评此诗:酒笔酣歌,才锋驰突。“雪”字四见,一一精神。

  张文荪《唐贤清雅集》曰:嘉州七古,纵横跌荡,大气盘旋,读之使人自生感慨。有志者,诚宜留心此种。看他如此杂健,其中起伏转折一丝不乱,可谓刚健中含郏后人竞学盛唐,能有此否?


试题精选:

  1.诗中以花喻雪的千古名句是?

  参考答案: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诗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诗句是?

  参考答案: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3.只字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悠悠不尽的送别情思的句子是?

  参考答案: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4.赏析诗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在写法上的妙处。(3分)

  参考答案:用对偶、夸张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5.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限40字)

  参考答案: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


  6.请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一点赏析文字。

  参考答案: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梨花盛开比拟雪压枝头,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写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7.请就“风掣红旗冻不翻”写一点赏析文字。

  参考答案: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8.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2分)

  参考答案:比喻(1分),生动地描绘出边塞奇丽的雪景。(1分)


  9.这是边塞诗中的名篇佳作。请简要说说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①依依不舍,传达出因朋友离去无限惆怅的情景。(1分)②边塞将士和诗人自己的豪迈气概和壮烈情怀。(1分)(说明:第①点中,答出依依不舍或惆怅给1分;第②点中,答出豪迈气概或壮烈情怀给1分)


  10.“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名句,请赏析这两句诗的妙处。(3分)

  参考答案:诗人张开了想像的翅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不只写出了雪来得突然,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而且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这句话是咏雪的千古名句。春风使梨花盛开来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诗中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格,使语言鲜明形象。(比喻1分,翻译1分,妙处1分)


  11.赏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之“卷”、“折”、“即”字。

  参考答案:卷字写出了北风怒吼奔驰的巨大气势。折字写出了北风摧枯拉朽,狂暴肆虐的情态;即字神情毕肖地写出了诗人见到如此情景时的惊异心情。可诗人一时不能认同这胡天八月的气势,竟然以为这雪花漫天,银装素裹的世界,是春回大地、满树梨花的天下。


  12.诗歌中“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3分)

  参考答案:划线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句描绘了沙漠纵横交错着无边风雪的画面,对上文冰天雪地的奇寒景色作了总结;;第二句“愁云惨淡万里凝”写了天空中布满惨淡的阴云,引出诗人为友人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由此自然转入下文的送别。


  13.这首诗以什么为线索?描绘了哪四幅场景图?(5分)

  参考答案:以“雪”为线索;描绘了边塞飞雪图、军营酷寒图、军中饯别图、雪地送别图。


  14.请仔细品味并说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忽如”二字的妙处。(2分)

  参考答案:“忽如”二字用得极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


  15.下面诗句赏析的误的一项是( )

  A.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但仍然能间接传达出一种热闹的场面。

  B.风掣红旗冻不翻,雪大风小,红旗一动不动,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传神地写出了天气的奇寒。

  C.雪上空留马行处,既写出了作者对行者的难舍与留恋,也表现了自己因归期未卜而惆怅的心情。

  D.诗歌主要写雪景,而作者在那白雪的背景上设置鲜红一点,反衬得整个世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参考答案:B


  16.下面哪一项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在写法和表达的情感上最为接近?( )(2分)

  A.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参考答案:A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25
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年),唐朝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迁居江陵(今属湖北)。天宝进士,曾随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到安西、武威,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唐代宗时曾任嘉州刺史,卒于成都,世称岑嘉州。长于七言歌行。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与高適齐名,并称“高岑”。有《岑嘉州诗集》。《全唐诗》编其诗四卷,收录其诗作388首。(《唐诗纪事》卷二三、《唐才子传》卷三)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