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①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诗题与背景:

  《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唐诗三百首》和《千家诗》皆收录此诗。岳阳楼:中国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之一,湖南岳阳西门城楼,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始建于唐代。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杜甫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大历三年(768年),杜甫离开夔州(今重庆奉节)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阳(今属湖南)。这首诗就是登岳阳楼后所作。


逐句释义: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从前听说过洞庭湖茫茫大水,今日如愿登上岳阳楼。
  昔:从前;过去。
  闻:听说。
  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浩瀚的洞庭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日月星辰和大地仿佛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吴楚:今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等省一带。吴国和楚国,皆为春秋时期诸侯国,洞庭湖介于两国之间,吴在湖东,楚在湖西。
  坼(chè):裂开,分开。
  乾坤:指日、月;或指天地。《水经·湘水注》:“洞庭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其中。”
  浮:漂浮,意思是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亲戚朋友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只有一叶孤舟(飘零无定)。杜甫出蜀后全家都在水上飘荡着。
  无一字:音讯全无。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作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患有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关山以北战事仍未止息,凭栏遥望(我)老泪纵横。
  戎马:军马,这里比喻战事。此时吐蕃入侵,郭子仪领兵屯奉天(今陕西乾县)以备。
  关山北:北方边境。
  凭轩:靠着窗户或廊上的栏杆。轩,窗户;门;也指有窗的廊子或小屋子。
  涕泗(sì)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涕泗,眼泪。

《登岳阳楼》题图 《登岳阳楼》诗意参考图,夏永《岳阳楼图》,团扇,绢本水墨,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陆俨少《杜甫诗意百开册页》 《登岳阳楼》瓷画,钟福洪绘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登楼抒怀之作,是杜甫五律中的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作者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全诗对仗工整用韵谨严,前后映衬,浑然一体。


  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这两句中“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的“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这里就是无字处。“昔”与“今”之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作者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并随着他—起登上了岳阳楼。他高兴不起来。应当说“今上岳阳楼”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来了,这是一声长叹,长叹的内里是一团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这一声长叹,就像那咏叹调的引子,开启了下面一个个乐章。这里还要注意到一个“水”字,题目是“登岳阳楼”,头一句却先写洞庭湖,第二句才写岳阳楼,而且是“洞庭水”不是洞庭湖。这个“水”字显然是要突出的,这是抓住了洞庭风光的主要特点,说明了下文主要是在“水”上做文章。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地(古属吴国)和楚地(古属楚国)的疆界,仿佛天地万物都日日夜夜地在洞庭湖水上浮动漂游。这一联既是实写,又想象,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坼”字用的好,有动态感,仿佛湖水在延伸,大地被切割开。“浮”字也有动态感,仿佛整个天地都被湖水托住似的,而万物的运动都是湖水荡动的结果。作者借助想象,把本来看不到的吴楚大地和整个乾坤四际,融进了这个视觉和感觉的画面。从而构成了一个想象的吴地楚地被分开,整个乾坤被浮动的广阔无垠的画面。这就是借助想象而形成的意象,是将想象中的更广阔的景象纳进了视觉画面的结果。这是一个很成功的宏观意象,它的主要特点是境界广阔、气魄宏大。像这样大的宏观意象、气魄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很少见的。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写作者自己的处境。“无一字”指的是没有一点消息,一点音信。“亲朋无一字”写出了作者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断绝,是一种被社会忘记的孤独感。“老病有孤舟”,作者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从这里就可以领会到开头的两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本来含有一个什么样的意境了。


  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戎马关山北”是说,从洞庭湖向北方的京城长安望去,隔着一道道关,一座座山,而战火就在北面燃烧。具体指的是当时吐蕃入侵,威胁长安,战争不息,国家不得安宁。“凭轩涕泗流”是说作者倚靠岳阳楼的窗户,向北眺望,他心中呈现出战争不息,长安危急,人民遭难的情景,于是就禁不住伤心的老泪纵横了。这两句是两个景象:一个是西北长安附近的战火,一个是岳阳楼上倚窗眺望的老诗人。两者构成了一幅画,前者是作者心中想到的,后者是自身实景。作者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戎马关山北”一句,明确写出了诗人在登岳阳楼时心中想的是国家的不安宁。“凭轩涕泗流” 一句中,则凝聚着作者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比照后,感到无可奈何,感到万分压抑的感情,非常形象而深刻地显示出作者晚年时无可奈何的精神痛苦。


  这首诗,以其意境的开阔宏丽为人称道,而这意境是从诗人的抱负中来,是从诗人的生活思想中来,也有时代背景的作用。清初黄生对这一首诗有一段议论,大意说: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景,写得那么宽阔广大,五、六两句叙述自己的身世,又是写得这么凄凉落寞,诗的意境由广阔到狭窄,忽然来了一个极大的转变;这样,七、八两句就很难安排了。哪想到诗人忽然把笔力一转,写出“戎马关山北”五个字,这样的胸襟,和上面“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写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气象,就能够很好地上下衬托起来,斤两相称。这样创造的天才,当然就压倒了后人,谁也不敢再写岳阳楼的诗了。

  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



名家点评:

  宋·唐庚《唐子西文录》:过岳阳楼,观杜子美诗,不过四十字尔,气象宏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太白、退之辈率为大篇,极其笔力,终不逮也。杜诗虽小而大,余诗虽大而小。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西清诗话》云: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皆见称于世。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动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元·方回《瀛奎律髓》:岳阳楼天下壮观,孟杜二诗尽之矣。中二联,前言景,后言情,乃诗质一体也。

  明·高棅《唐诗品汇》:刘曰: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颔联)。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刘辰翁曰:五、六略不用意,而情景适等。赵云龙曰:句律浑朴。盛唐起语,大率如此,三、四高绝。

  明·胡应麟《诗薮》:“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浩然壮语也,杜“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气象过之。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出峡时摄汗漫于整暇,不复作“花鸟无私”、“水流不竞”等语。起二句得未曾有,虽近情而不俗。“亲朋”一联,情中有景。“戎马关山北”五字卓炼。此诗之佳亦止此。必推高之以为大家,为元气,为雄浑壮健,皆不知诗者以耳食不以舌食之论。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定远云:破题笔力千钧。岳阳楼因洞庭湖而有,先点洞庭,后破“登”字,迎刃之势,……上下各四句,直似不相照顾;仍复浑成一气。非公笔力天纵,鲜不顾此失彼。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杜作前半首由近说到远,阔大沉雄,千古绝唱,孟作亦在下风。

  清·黄生《唐诗摘钞》:亲朋无一字相遗,老病有孤舟相伴,各藏后二字,名“歇后句”。题是登岳阳楼,诗中便要见出登楼之人是何身分;对此景作此诗,是何胸次,如此诗方与洞庭岳阳气势相敌。

  清·黄生《杜诗说》:前半写景,如此阔大;五、六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结语凑泊极难,转出“戎马关山北”五字。胸襟气象,一等相称,宜使后人搁笔也。

  清·张谦宜《茧斋诗谈》:“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十字写尽湖势,气象甚大。一转入自己心事,力与之敌。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元气浑沦,不可凑泊,千古绝唱。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三、四雄跨今古,五、六写情黯淡。著此一联,方不板滞。孟襄阳三、四语实写洞庭,此只用空写,却移他处不得,本领更大。

  清·杨伦《杜诗镜铨》:王阮亭云:元气浑沦,不可凑泊,高立云霄,纵怀身世。写洞庭只两句,雄跨今古。下只写情,方不似后人泛咏洞庭诗也。

  清·谭宗《近体秋阳》:元气浑灏,目无今古。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吴楚”二句雄伟,雅与题称。此作与襄阳《临洞庭》诗同为绝唱,宜方虚谷大书毬门,后人更不敢题也。

  清·梁章钜《浪迹丛谈》:徐筠亭时作曰:“孟襄阳诗‘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杜少陵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力量气魄已无可加,而孟则继之曰‘欲济无舟揖,端居耻圣明’,杜则继之曰‘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皆以索寞幽渺之情,摄归至小。两公所作,不谋而合,可见文章有定法。若更求博大高深之语以称之,必无可称而力蹶无完诗矣。”


试题精选:

  1.概括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表达了诗人思念亲友、伤世忧时之情。(意思对即可)

  解析:根据此诗的背景——诗人此时处在安史之乱后妻离子散、四处漂泊的多病晚年,再结合诗句内容可得出答案。


  2.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自然景象?请概括。(2分)

  参考答案:(答一)描写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雄浑壮阔的景象。(答二)描绘了波澜壮阔的洞庭湖分开吴楚两地,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的气势恢弘的景象。

  解析:根据诗歌三、四句加以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中的“无”和“有”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参考答案:表现了作者年老多病且远离故乡亲人,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凄凉的心境。


  4.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因为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守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涕泪纵横,难以抑制。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


  5.这首诗歌颔联写的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洞庭湖广阔无边、水势浩瀚的雄奇壮观阔大景象,而颈联写的却是作者身世的孤苦和处境的凄凉,两者对于表达中心思想分别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颔联写洞庭的壮阔景象,衬托了作者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洞庭湖的阔大与作者胸襟的博大,可谓相得益彰;颈联写个人的不幸遭遇,但是在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的之间,作者却置个人于度外,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感情。


  6.哪些字句暗示了诗人的主观感情?

  参考答案:“昔闻”“今上”表达了作者从过去到现在的数十年的心路历程,山水风景虽佳,但一路坎坷,心境悲凉。“坼”和“浮”无限地拓展了想象的空间,也表现了诗人的难云心事。


  7.颈联和尾联直抒胸臆是因何而起?

  参考答案:由个人的无所依傍、年老多病到展望国家社稷支离破碎,诗人的悲痛之情终于难以克制,不禁老泪纵横。


  8.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2分)

  参考答案: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1分)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漂浮在湖水中一般。(1分)(与句意相符即可)


  9.杜甫在面对烟波浩渺的八百里洞庭时“凭轩涕泗流”,请问这泪水中包含了诗人的哪些情感? (3分)

  参考答案:对亲戚朋友的眷恋,有年老孤独的悲哀,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但也有无以报国的哀伤(念亲、哀己、忧国三个方面各1分)


  10.这首诗中写景的是哪几句?这几句诗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写景的诗句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诗既是写实,又寓想像,一“坼” 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丽而又生动。


  1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中“坼”和“浮”有何妙处?

  参考答案:一“坼”一“浮”,摊贩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水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下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形在读者眼前。


  12.“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表达了诗人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帮助;“老病有孤舟”,写出了诗人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泊,以舟为家,前途茫茫,无处安身的孤苦无依。


  13.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诗可以看出?

  参考答案: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不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这可以从“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两句诗中看出。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


  14.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自己早就对洞庭湖充满向往,为下文蓄势。

  B.颔联用比喻写洞庭湖的阔大,意境宏丽。

  C.颈联是诗歌意旨所在,写自己的身世,表现自己的处境凄凉落寞。

  D.尾联笔锋一转,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参考答案:C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66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扫描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年),唐朝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客”、“少陵野老”。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居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逝于湘江途中。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全唐诗》编其诗十九卷。(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