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荀鹤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诗题与背景:
《泾溪》是唐代诗人杜荀鹤所作的一首哲理诗,体裁为七言绝句。泾溪:水名,在安徽省泾县。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对于此诗的作者,《全唐诗》一作罗隐,一作杜荀鹤,且收入杜荀鹤《唐风集》。王启兴主编的《校编全唐诗》则根据罗隐《甲乙集》未收此诗而收入杜荀鹤《唐风集》认为此诗作者为杜荀鹤。
逐句释义: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泾溪里石险浪急,人们都非常小心,所以终年都不会听到有人翻船落水的消息。
泾(jīng)溪:水名,在安徽省泾县。
石险:溪水中有巨石,行船易出危险。
兢(jīng)慎:因害怕而小心警惕。
终岁:一年到头。终:结束。岁:年。
不闻:没听说过。闻:听说。
倾覆:翻船沉没。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恰恰是在水流缓慢没有礁石的地方,却常常听说有人(在那里)被淹死。
却是:倒是,可是。却:表示转折,比“倒、可”的语气略轻。
平流:平稳的水流。
处:地方。
闻说:听说。
沉沦:沉没,淹没。
【注】“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泾溪》全诗),为习近平主席在文章中所引用,文章原文是:“兢慎”两字源于唐代诗人杜荀鹤《泾溪》一诗:“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意为人在泾溪险石上行走时总是战战兢兢、小心谨慎,所以一年到头没人掉入水中,而恰是在平坦无险之处,却常有落水事件的发生。这种深含哲理之言,当引起我们深思。——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第44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
绘图要点: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哲理诗,写得曲折,理析透彻,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愈是危险的地方,人们就会愈加小心,也就较少发生事故;相反,平坦安稳的地方,人们往往粗心大意,反而容易出问题。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二句,关键在“兢慎”两字。在险恶的水路上发生船只容易“倾覆”的事故,然而由于客观环境的恶劣,引起主观上的高度重视,会十分谨慎地绕过险处,反而很少发生事故。因此,由于过往的人“兢慎”的结果,本是很容易发生事故的地方,“终岁”竟然听不到有关“倾覆”的不幸消息。
相反地,“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恰恰是在水流缓慢没有礁石的地方,却常常听说有人(在那里)被淹死。这是因为,客观条件的好转使人松了一口气,滋生了麻痹大意思想,丧失了警惕性,由谨小慎微变得满不在乎,船倾人溺也就在所难免。
这首诗前二句和后两句构成鲜明对比:由于“不慎”,安全的“平流”上却常见船只沉沦。不同的客观环境,决定了不同的主观态度,不同的主观态度带来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
试题精选:
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泾溪》一诗后两句蕴含的人生哲理。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一哲理的认识。不少于150字。(12分)
评分要点:人生哲理:居安思危(指处在安定的环境,而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危难。)(概括哲理2分,意思对即可)观点明确2分;联系实际分析4分;语言4分。
作者简介:
杜荀鹤(约846~904年),唐朝诗人。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唐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过着“文章甘世薄,耕种喜山肥”(《乱后山中作》)的生活。曾以诗颂朱温,后朱温取唐建梁,任用他为翰林学士,知制诰,故入《旧五代史·梁书》(《旧五代史·卷二十三·梁书第二十三·列传第十三》有其传)。杜荀鹤是晚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提倡诗歌要继承风雅传统,反对浮华,其诗作平易自然,朴实质明畅,清新秀逸。有《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全唐诗》收录其诗作325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