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诗题与背景:
《汉江临眺》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题又作《汉江临泛》。汉江,长江最长支流。源出陕西,流经湖北襄阳,至汉口入长江。临眺,登高望远。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四十岁的王维调知南选,以殿中御使的身份去黔中等地任选补使,途经襄阳时作此诗。诗的前六句写临流远眺的景观和感受,既是写实,又充满想象,气象恢宏阔大,是历代文人写江汉景象的佳作。
逐句释义: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楚塞北临汉水南接三湘,西起荆门东通九江。
楚塞:楚国边境地带,这里指汉水流域,此地古为楚国辖区。
三湘: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古诗文中,三湘一般泛称今洞庭湖南北、湘江一带。
荆门:山名,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市西北的长江南岸,战国时为楚之西塞。
九派:指长江的九条支流,长江至浔阳分为九支。相传大禹治水,开凿江流,使九派相通。这里指江西九江。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江水滔滔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远处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江流天地外:江水浩瀚,像是流在天地之外。
山色:指远处的荆门山色。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水势弥漫,两岸的城镇好似浮在水上,大浪翻滚远处的天空似乎也在浮荡。
郡邑浮前浦:水势弥漫,郡邑似浮在水上。郡邑,指汉水两岸的城镇。浦,水边。
动:震动,浮动。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襄阳的风光真是无限美好,愿与山翁留在此地长醉不归。
襄阳:今属湖北,位于汉江中游,即作者临眺之处。
好风日:一作“风日好”,风景天气好。风日,风光的意思。
山翁:一作“山公”,指晋代山简。他是竹林七贤山涛之子,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有政绩,但好饮酒,常去郡中豪族习氏园池宴饮,每饮必醉。这句意谓,唯山简始无负此襄阳风日。
《汉江临眺》题图 《汉江临眺》,陈十田《唐人诗意山水百开册》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采用白描的写意手法,从大处着墨,于平凡中见新奇,将登高远眺、极目所见的山川景物写得极为壮阔飞动,奔放雄伟。全诗犹如一巨幅水墨山水,意境开阔,气魄宏大。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境界、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也隐含了歌颂地方行政长官的功绩之意。
首联“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此一联纵贯两湖,山水相连,可谓是大处落墨,气势恢弘。
颔联“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江流”承上之“九派”写水;“山色”承上之“荆门”写山。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
颈联“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承上又深写一层,笔墨从“天地外”收拢,写出眼前波澜壮阔之景。“浮”、“动”两个动词使笔下之景都动起来了。
尾联“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山翁,即山简,晋人。《晋书·山简传》说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作者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绘之中,表达了留恋山水的志趣,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结二句一方面透露诗人主观情致,右点出作者所在的位置,是在襄阳临眺,襄阳在汉水中上游,有居高临下之势,正好烘托点出“临眺”二字。
这首诗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画面布局,远近相映,疏密相间,加之以简驭繁,以形写意,轻笔淡墨,又融情于景,情绪乐观,给人以美的享受。王维同时代的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说:“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此诗很能体现这一特色。
名家点评:
《王孟诗评》:顾云:此等处本浑成,但难拟作,恐近浅率。
《瀛奎律髓》:右丞此诗,中两联皆言景,而前联尤壮,足敌孟、杜《岳阳》之作。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气象涵蓄,浑浑无际,浅率者拟学不得。
《唐诗归》:钟云:真境说不得(“江流”句下)。
《唐诗解》:第四句对巧,五六上句较胜。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刘辰翁曰:无意之意。魏庆之曰:三四轻重对法,意高则不觉。吴山民曰:起有注《水经》笔意。
《唐诗意》:胸中有一段浩然广大之致,适于泛江写出,可风亦可雅。
《唐诗成法》:前六雄俊阔大,甚难收拾,却以“好风日”三字结之,笔力千钧。题中“临泛”,不过末句顺带而已,此法亦整嗾鲙《唐贤三昧集笺注》:三四气格雄浑,盛唐本色。五六即第三句之半。
《茧斋诗谈》:“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学其气象之大。
《瀛奎律髓汇评》:冯舒:澄之使清矣,“壮”字不足以尽之。陆贻典:顺题做法,落句推开,查慎行,第一、第三句中两用“江”字。不但此也,“三江”、“九派”、“前浦”、“波澜”,篇中说水处太多,终是诗病。纪昀:三四好,五六撑不起,六句尤少味,复衍三句故也。无名氏:壮句仍冲雅,见右丞本色。
《唐诗近体》:三句雄阔,四句缥渺,此换笔之妙。
《唐宋诗举要》:吴曰:雄伟有气力,学者宜从此等入手。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68
试题精选:
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并分析作者的感情。(4分)
参考答案: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2.颈联“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中哪个字最有表现力?请你结合诗境说一说。(5分)
参考答案:最有表现力的是“动”字。颈联写出了江水激荡、波澜壮阔的宏大景象,“动”字则极传神地写出奔涌的波涛似乎把高远的天空振荡都起来。明明只有波涛在涌动,诗人却写出了动与静的错觉,感到静止的天空也在摇动;从而渲染出气冲云天的磅礴水势,抒发出对眼前景象的赞叹之情。一个“动”字,使整个景象飞扬灵动起来。
3.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参考答案:第一问:“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诗人直抒胸臆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山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表达了留恋山水的志趣,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第二问:尾联的情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绘之中,情景交融。(6分)
4.“山翁”原指晋朝人山简。此诗中的“山翁”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指襄阳地方长官,一说是诗人自指。你同意哪种说法?说说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①同意第一种,王维的意思是自己与地方官(山翁)同饮,“与”作“同”“和”解。②同意第二种,王维是说襄阳这样的风景,正是留给自己来饮酒赏景的,“与”作“给”解。
5.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什么?
参考答案: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6.“诗中有画”是王维诗的主要特色,请就“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两句作品析。
参考答案:这两句诗是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在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汉江水流汹涌向天地之外奔腾而去,远山在水气中若有若无,时隐时现。
7.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富有动感的画面,请找出表现动感的词语并赏析。
参考答案:“浮”“动”两词写出了动态,明明是水波在起伏,却给人以前方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天空也在动荡的错觉。形象地渲染出了磅礴的气势。
8.王维这首五言律诗生动地描绘出江汉的自然景色,诗人在写景方面使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回答出两种并结合诗的内容具体说明。(6分)
参考答案:(1)白描。诗人不着色彩,只用粗线条勾勒,构成了一幅简约闳深的水墨画。(2)夸张。“江流天地外”、“波澜动远空”夸张地写出了江汉的流长以及壮阔气势。(3)虚实结合。“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目下流注长江的汉水,是实写;江汉之水在天地之外奔流,是虚写;两岸青山伴着江汉的波涛,看上去著有若无,此乃虚实合用,写出了浩浩江流奔腾不羁的气势。(4)化静为动。“郡邑浮前浦”,利用动静的错觉,将静止的“郡邑”动态化。(以上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满分。)(6分,答对一点3分。)
9.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一笔勾勒出汉江横卧楚塞而“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势。
B.“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写出汉江水势之大,江水漫出天地外,把青山都淹没了。
C.“郡邑浮前浦,波浪动远空。”诗人故意用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
D.“襄阳好风光,留醉与山翁。”诗人要与山翁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
参考答案:B
作者简介:
王维(约701~761或768年),唐朝诗人、画家。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伪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中年后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为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今存诗376首。《全唐诗》收录其诗作351首。(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