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甫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诗题与背景: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唐诗三百首》收录《梦李白》二首,这是第二首。
《梦李白》二首,是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流寓秦州时所作。天宝三载(744年),杜甫与李白在洛阳初会后,就渐成深交。杜集中就有十多首为李白而作的诗。天宝四载(745年)秋,在山东兖州石门分手后,就再没见面,但彼此一直深深怀念。
至德二载(757年),李白因曾参与永王李璘(唐玄宗第十六子)的幕府受到牵连,下狱浔阳(今江西省九江市)。乾元元年(758年)初,又被定罪流放夜郎(今贵州省桐梓县)。乾元二年(759年)二月,在三峡流放途中,遇赦放还,回到江陵。杜甫这时流寓秦州,地方僻远,消息隔绝,只闻李白流放,不知已被赦还,仍在为李白忧虑,不时梦中思念,于是写成这两首诗。诗以梦前、梦中、梦后的次序叙写。第一首写初次梦见李白时的心理,表现对老友吉凶生死的关切。第二首写梦中所见李白的形象,抒写对老友悲惨遭遇的同情。
逐句释义: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只见)天上的浮云终日飞来飘去,远方的游子久久没有回来。李白与杜甫于天宝四载(745年)在兖州城东分手后,从此即未曾聚首。
浮云:飘浮的云,喻游子飘游不定。
游子:离家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此指李白。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夜晚我总是频频梦到你,可知你对我的深情厚意。李白自己特意来入梦,故更见情亲。
三夜:多个夜晚。
频:屡次,连次。
君:指李白。
情亲:感情亲切。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梦里)分别时你总是神色不安,还说相见多么不容易。
告归:告辞,辞别。
局促:不安、不舍的样子。
苦道:反复诚恳地诉说。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江湖上航行多险风恶浪,(我)真怕船被掀翻沉没。作者梦中,李白告归时所说的话。
风波:风浪。
舟楫(jí):船和桨。泛指船只。
恐失坠:担心翻船落水。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出门时搔着满头的白发,好像是辜负自己(李白)平生之志。写李白告归时的神态。
搔:用指甲挠。
白首:白头。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整个京都满是官吏,唯独你容颜憔悴。
冠盖: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车盖,借指官吏。
京华:京都,首都。
斯人:此人,指李白。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谁能说天理公道,迟暮之年(你)却无辜受牵累。
孰云:谁说。孰:谁。云:说。
网恢恢:《老子》有“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话。
将老:当时李白五十九岁(比杜甫大十一岁)。
累(lěi):连带,连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即使有流芳千秋的美名,人已寂寞无知(有什么用呢)。千秋万岁之名,也不足偿身后寂寞之悲。直到这里,杜甫还是以为李白已经死了。
千秋万岁:千年万年。形容岁月长久。
寂寞:孤单冷清。
身后:指人死后。
《梦李白·其二》诗意参考图。清·苏六朋绘《太白醉酒图》,李白醉酒于唐玄宗(李隆基)宫殿之内,由内侍二人搀扶侍候的情景。 《梦李白·其二》题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记梦诗,体裁为五言古诗。写作者梦中所见李白的形象,抒写对李白悲惨遭遇的同情。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见浮云而念游子,是诗家比兴常例,李白也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的诗句。天上浮云终日飘去飘来,天涯故人却久望不至;所幸李白一往情深,魂魄频频前来探访,使诗人得以聊释愁怀。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与上篇“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互相照应,体现着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的情谊。其实,我见君意也好,君明我忆也好,都是诗人推己及人,抒写自己对故人的一片衷情。
“告归”以下六句选取梦中魂返前的片刻,描述李白的幻影:每当分手的时候,李白总是匆促不安地苦苦诉说:“来一趟好不容易啊,江湖上风波迭起,我真怕会沉船呢!”看他走出门去用手搔着头上白发的背影,分明是在为自己壮志不遂而怅恨。“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写神态;“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是独白;“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通过动作、外貌揭示心理。寥寥三十字,从各个侧面刻画李白形象,其形可见,其声可闻,其情可感,枯槁惨淡之状,如在目前。“江湖”二句,意同上篇“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双关着李白魂魄来去的艰险和他现实处境的恶劣;“出门”二句则抒发了诗人“惺惺惜惺惺”的感慨。
梦中李白的幻影,给作者的触动太强太深了,每次醒来,总是愈思愈愤懑,愈想愈不平,终于发为如下的浩叹:“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高冠华盖的权贵充斥长安,唯独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献身无路,困顿不堪,临近晚年更被囚系放逐,连自由也失掉了,还有什么“天网恢恢”之可言!生前遭遇如此,纵使身后名垂万古,人已寂寞无知,夫复何用!“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在这沉重的嗟叹之中,寄托着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深厚同情,也包含着诗人自己的无限心事。
《梦李白》二首,第一首以“死别”发端,第二首以“身后”作结,形成一个首尾完整的结构。两首之间,又处处关联呼应,“逐客无消息”与“游子久不至”,“明我长相忆”与“情亲见君意”,“君今在罗网”与“孰云网恢恢”,“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与“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等等,都是维系其间的纽带。但两首诗的内容和意境却颇不相同:从写“梦”来说,第一首初梦,第二首频梦;第一首写疑幻疑真的心理,第二首写清晰真切的形象。从李白来说,第一首写对他当前处境的关注,第二首写对他生平遭际的同情;第一首的忧惧之情专为李白而发,第二首的不平之气兼含着诗人自身的感慨。总之,两首记梦诗是分工而又合作,相关而不雷同,全为至诚至真之文字。
试题精选: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诗人梦中见到李白的情景,抒写了对故人悲惨遭遇的同情。(2分)“浮云”二句抒写诗人对李白的思念,“三夜”二句抒写诗人对故人的一片衷情,“告归”以下六句从几个侧面刻画了李白枯槁惨淡的形象,“冠盖”二句抒写对李白生平遭际的不平,末二句寄托着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深厚同情,也包含着诗人自己的无限心事。(4分)
2.“告归”至“若负”六句,从不同角度将李白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告归”两句,写李白的神态;“江湖”两句是李白的独白,通过双关手法写李白现实处境的险恶;(2分)“出门”两,通过动作、外貌揭示心理,也表达了诗人对李白的同情。(2分)寥寥三十字,从各个侧面刻画了李白的形象,其形可见,其声可闻,其情可感,枯搞惨淡之状,如在目前。(2分)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诗歌开篇两句,见浮云而念游子,通过比兴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李白的想念之情。
B.三、四两句,诗人推已及人,抒写对故人的衷情,体现两人形离神合的深情厚谊。
C.“冠盖”四句,写李白希望能高冠华盖跻身达官贵人之间,但终老却为之所累。
D.最后两句,在嗟叹之中寄托着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同情,也包含着诗人的心事。
E.全诗描述梦境,写李白“告归”,反映出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对命运的不平之气。
参考答案:C、E(答对一项给2分,全对给5分)(解析:“冠盖满京华”写当时高冠华盖者充斥长安的现实,而不是李白对自己的希望,故C错;诗歌描写梦境的部分为“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而并非全诗,故E错)
拓展阅读:
杜甫
其 一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其 二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6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年),唐朝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客”、“少陵野老”。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居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逝于湘江途中。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全唐诗》编其诗十九卷。(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