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诗题与背景:
《月下独酌》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原诗共四首,这是其中第一首。独酌,一个人饮酒。酌,饮酒。
《月下独酌四首》写作者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当时李白在长安,正处于官场失意之时。此诗题下,两宋本、缪本俱注“长安”二字,意谓这四首诗作于长安。当时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因有此作。
逐句释义: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在花丛中摆下一壶好酒,独自酌饮无亲无故。
独酌:一个人饮酒。酌,饮酒。
无相亲:没有亲近的人。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举杯邀请明月来共饮,加自己身影正好三人。
三人:指作者自己、月亮和人的影子。一说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作者为三人。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月亮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的乐趣,影子也是徒然跟随我。
徒:徒然,白白的。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暂且以明月和影子相伴,趁此春宵要及时行乐。
将:和,共。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我歌唱(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我起舞,影子便随我在地上跳跃。
徘徊(pái huái):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清醒时我们共同欢乐,酒醉以后各自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但愿能和月亮永远尽情漫游,相约在遥远的天河(银河)相见。
无情游:忘情地游乐。
相期:相约的意思。
邈(miǎo):远。
云汉:指银河。此处指天上。
月下独酌 题图 《月下独酌》诗意参考图 《月下独酌》,华三川(1930—2004)作 《月下独酌》瓷画,钟福洪绘 《月下独酌》,陈十田《唐人诗意山水百开册》
作品赏析:
《月下独酌》组诗共四首,这是第一首,流传最广。
这一首诗写诗人由政治失意而产生的一种孤寂忧愁的情怀。诗中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
此诗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顿觉热闹起来。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
最后二句,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
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全诗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纯乎天籁,因此一直为后人传诵。
拓展阅读:
李白
其 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其 二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其 三
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
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
穷通与修短,造化夙所禀。
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
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其 四
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
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
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
辞粟卧首阳,屡空饥颜回。
当代不乐饮,虚名安用哉。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
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4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年),唐朝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郡成纪(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托克马克城),他即于此出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天宝初供奉翰林。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李璘幕僚,因璘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困苦,卒于当涂。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全唐诗》收录其诗作896首。有《李太白集》。(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