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诗题与背景:
《春怨》是唐代诗人刘方平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逐句释义: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纱窗外夕阳西下,黄昏渐渐来临。华丽的宫室一人独处,无人看见她满面挂着泪痕。
纱窗:蒙纱的窗户。
金屋:原指汉武帝少年时欲以金屋藏其表妹陈阿娇事。这里指妃嫔所住的华丽宫室。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寂寞幽寂的庭院春天将尽,梨花落满地面院门紧闭。
空庭:幽寂的庭院。
欲:一作“又”。
《春怨》题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宫怨诗。抒发宫嫔失宠的幽怨。前两句写出宫人的寂寞和内心的愁怨,住着金屋,可见曾经宠幸,如今君王不再眷顾,因此终日以泪洗面。后两句的暮春的残败景象和环境的寂寥,渲染宫人心境的凄楚。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首句“日落”、“黄昏”是宫人的时间感,大好春光,无从领略,只能从纱窗上默看日晷渐移。一个“渐”字,更传达出青春少女被禁锢的烦恼。第二句先借汉武帝“金屋藏娇”的典故点明流泪者的宫人身份,可见原先是一个宠妃。宫禁森严,“泪痕”表现出不敢悲啼、而又难自抑之痛,况且也“无人见”。“无人见泪痕”五字,可能有两重含意:一是其人因孤处一室、无人作伴而不禁下泪;二是其人身在极端孤寂的环境之中,纵然落泪也无人得见,无人同情。这正是宫人命运之最可悲处。“泪痕”两字,可见其垂泪已有多时。“金屋无人见泪痕”是全诗的中心句,其他三句则都是环绕这一句、烘托这一句的。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写室外景色。庭院中空寂无人,花事已到晚春时节,这就使“金屋”中人更感到孤寂难堪了。末句既承上句,是“春欲晚”的补充和引伸,也遥应第二句,对诗中之人起陪衬作用。落花不扫门不开,说明无人来。刘禹锡《阿娇怨》写长期受冷落的陈皇后(阿娇)遥望悬测,以为武帝临幸,便即“试开金屋扫庭花”。“梨花满地不开门”正表明这里是君王不到之处,也暗示着宫人一春之中从盼望到绝望的心情。再则,也是用象征手法烘衬女子的悲惨命运。司马札《宫怨》:“年年花落无人见,空逐春泉出御沟”,宫人的终局也只同空开自落的梨花罢了。但这又不仅是从旁托喻,以寄同情,其中还暗含宫人可能有的拟己自伤的心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红楼梦·葬花吟》),地上的梨花正是不久香消玉殒的自己,“开门”岂不触目惊心。此句使景物与人物形象凝合,含情不尽。
全诗从日暮写到黄昏,从春晚写到落花,从空屋写到空庭,如此重叠渲染,反复吟咏,都是为托出宫人的怨情而营造的凄凉孤苦的境界,读了辛酸,令人断肠。此诗还运用象征手法来暗点美人迟暮之感。“日落”、“黄昏”,这些都是大好时光即将逝去的象征,而“春欲晚”,“梨花满地”则象征诗中之人已经身老色衰,可见其命运的悲惨,也就更能表现其哀怨之深。
从时间布局看,诗的第一句是写时间之晚,第三句是写季节之晚。从第一句纱窗日暮,引出第二句窗内独处之人;从第三句空庭春晚,引出第四句庭中飘落之花。再从空间布局看,前两句是写屋内,后两句是写院中。写法是由内及外,由近及远,从屋内的黄昏渐临写屋外的春晚花落,从近处的杳无一人写到远处的庭空门掩。置身于这样凄凉孤寂的环境之中,当然注定要以泪洗面了。从色彩的点染看,这首诗一开头就使所写的景物笼罩在暮色之中,为诗篇涂上了一层暗淡的底色,并在这暗淡的底色上衬映以洁白耀目的满地梨花,从而烘托出了那样一个特定的环境气氛和主人公的伤春情绪,诗篇的色调与情调一致。
名家点评:
《汇编唐诗十集》:唐云:四语只是形容冷落。
《唐诗解》:一日之愁,黄昏为切;一岁之怨,春暮居多。此时此景,宫人之最感慨者也。不忍见梨花之落,所以掩门耳。
《历代诗法》:无聊无赖,那得不怨?
《诗境浅说续编》:首二句言黄昏窗下,虽贵居金屋,时有泪痕。李白诗“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愁深泪湿,尚有人窥。此则于寂寞无人处泪尽罗巾,愈可悲矣。后二句言本甘寂寞,一任春晚花飞,朱门深掩,安有余绪怜花?结句不事藻饰,不诉幽怀,淡淡写来,而春怨自见。
《唐人绝句精华》:此诗于时于境皆极形其凄寂,处在此等环境中之人之情如何,不言而喻,况欲得一见泪痕之人而无之耶!设想至此,诗人用心之细、体情之切,俱非易到。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108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109
作者简介:
刘方平,唐朝诗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开元、天宝在世。一生隐居不仕。与皇甫冉为诗友,为萧颖士赏识。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全唐诗》存其诗一卷,收录其诗作29首。(《元和姓纂》卷五、《新唐书•艺文志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