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书①

  类书,,中国古籍中辑录一种或多种门类资料,按照类别、韵目等方法编排的工具书。最早的正规类书,是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于黄初元年(220)命王象等人编的《皇览》,分40余部。以后历代均有编纂,如南北朝时期梁徐勉等编的《华林遍略》700卷,北齐祖珽等编的《修文殿御览》360卷,隋至唐代的虞世南在隋代任秘书郎时所编的《北堂书钞》173卷、欧阳询等编的《艺文类聚》100卷、张昌宗等编的《三教珠英》1,300卷、徐坚等编的《初字记》30卷、白居易编的《白氏经史事类六帖》30卷等。

  宋代类书编纂,取材广泛,数量与种类均盛于唐代。其中最著名的有李昉等编的《太平广记》500卷和《太平御览》1,000卷、王钦若等编的《册府元龟》1,000卷、王应麟编的《玉海》200卷。

  明清两代的类书,种类更为繁多,规模更为宏大,其中最著名的两部巨著是明成祖命解缙、姚广孝等编的《永乐大典》和清代陈梦雷主编、蒋廷锡等编校的《古今图书集成》。

  《永乐大典》共22,877卷,辑入图书七八千种,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共10,040卷,分6编、32典、6,109部,雍正四年(1726)以铜活字印刷,是中国现存体例最为完善的一部大型类书。

  类书原来编纂的目的,主要是备封建帝王及贵族子弟临事检索、熟习典故,或专供文人学士诗文写作、科举考试之用。它具有查寻事物的起源、查考典故的出处、查检诗词文句、查阅史料古籍及校勘考证古籍、佚文等多方面的功能。

为您推荐

目录学发展简史①

  目录学是目录工作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目录工作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中国的目录工作源远流长。《诗经》、《书经》中的大、小序,介绍一组或一篇文献的宗旨及作意,具有揭示文献指导初学的作用。此后不少人著书立..

石渠阁①

  石渠阁,西汉中央档案、典籍库。汉高祖(前206~前195年在位)时建,位于未央宫殿北(今陕西西安市西北,长安故城内)。   相传汉初萧何为收藏入关时收集的秦代档案、图书而建。   石渠阁阁下以石砌成渠沟,用以盛水导水..

目录学研究状况①

  目录学作为实践性较强的致用之学,研究的内容与深度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其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目录学对象的研究。彭斐章从学科自身发展的特殊矛盾及目录学活动的本质与发展规律的角度,认为目录学是研究目..

目录学研究内容①

档案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①

档案学与文书学  文书学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一般被视为档案学的一个分支,中外档案学者常把文书处理和档案管理的内容进行统一研究;80年代以后,档案学界将文书学视为姊妹学科。从两门学科的研究对象看,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

王云五①

  王云五(1888~1979),中国出版家。原名之瑞,号岫庐。祖籍广东香山(今广东中山市)。1888年7月9日(清光绪十四年六月初一)出生于上海。1906年起,先后在上海同文馆、中国公学等校教授英文。1909年兼上海留美预备学堂教务长。19..

涵芬楼①

  涵芬楼,中国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的藏书室。1907年建于上海,1909年定名涵芳楼,1910年底改称涵芬楼。1924年藏书移入商务印书馆所建的东方图书馆,古籍善本室仍称涵芬楼。1932年曾毁于战火,今有涵芬楼书店。   涵芬楼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