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雠学语源①

  “校雠”一词是刘向等人在校理古籍时所用的一个词。他在集中每一书的各种本子,用来比对异同、校正错误时使用了该词。如在《晏子》一书的叙录中说:“臣向谨与长社尉臣(杜)参校雠太史书五篇,臣向书一篇,臣参书十三篇”。在《关尹子》一书的叙录中说:“臣向校雠太常存七篇,臣向本九篇。”刘向在《别录》中对“校雠”一词的解释是:“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冤家相对,为雠。”(《太平御览》卷六一八引)“雠”即今之“仇”字。《说文解字》云:“仇,讐也。”又云:“讐,从言、雔声。”段玉裁注《说文》认为这个字的构造是“以声苞意”,就是说它还是个“会意”字,“雔”是代表两个人,“言”字则指这两个仇人正在争论不休。所以校书而用这个“讐”(今用“雠”)字,是很恰当的。校雠工作实即现代的校对工作,不过校雠古籍,需要应付和解决各种繁复困难的问题,因而形成了校雠学的专业。同时,刘向主持的整理图书的巨大工程,包括了单纯的校雠工作及其前前后后的一系列工作,其整体也被称为校雠学,所以今天只能用“广义的校雠学”来称之。

  单纯的校雠学,从北宋起,因为有了校勘的名词而被称为校勘学。如宋欧阳修《〈春秋繁露〉书后》:“予在馆阁下校勘群书,见有八十余篇,然多错乱重复。”(《欧阳文忠公集》卷七三)证明自北宋起,馆阁校书,用“校勘”字以代“校雠”。苏轼《书欧阳公黄牛庙诗后》亦云:“予昔以西北留守推官为馆阁校勘。”由于“校雠”一词在字义上特别是字形上与单纯的校雠学存在用字上的形象化的联系,所以无法硬性规定单纯的校雠学只称校勘学。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