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书历史悠久,是伴随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历代修纂的工具书数量大,类型多,尤以字典、书目(见目录学)、类书、政书等著称于世。
周代的《史籀篇》、《周谱》、《山海图》为以后的字书、历书、图谱、表谱奠定了基础。
汉代的《别录》、《七略》和《说文解字》是书目和字典的先驱。
三国魏出现了首部类书《皇览》,唐代编纂了政书《通典》,宋代则编纂了《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四大书”。元代编有《文献通考》,明代编纂了世界上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还出现了较早的索引《两汉书姓名韵》。清代编纂了大量工具书,如《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总目》、《康熙字典》、《佩文韵府》、《历代史表》及实测地图《内府一统舆地秘图》,并将“三通”续成“九通”。
中国古代的大型工具书多由官方组织修纂,以宣扬帝王文治武功和实行思想统治为目的,“钦定”以后即不能修订,且亡佚缺损较多。这些工具书在查考古代文化和典籍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学东渐以及学术观念、治学方法改变,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以实用为目的的工具书大量出版,如《中华大字典》、《辞海》、《辞源》、《申报年鉴》、《图书年鉴》、《中国经济年鉴》、《全国文化机关一览》、《期刊索引》、《日报索引》、《(生活)全国总书目》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又编纂了《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英华大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世界知识年鉴》、《中国工商企业名录》、《中国历史地图集》、《全国总书目》、《全国新书目》、《全国报刊索引》、《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中国丛书综录》、《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等。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家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中国的工具书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品种和数量都大为增加。
工具书在世界其他地区也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巴比伦人制作的泥板地图、古埃及记载尼罗河泛滥及有关的天文、气象的年历等都是古代工具书的萌芽。古希腊、罗马的难词表,经长期的演变而成为后来的词汇、词典。老普林尼的《自然史》是古代百科全书式的工具书。11~13世纪,英国皇室出版有清册性的名录,欧洲编纂了各种《圣经》文本的语词索引。15世纪由于文艺复兴以及活字印刷术的推广,图书出版事业发达,出现了国家书目、国际书目。18世纪法国D.狄德罗等人编纂的《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与手工艺大词典》,创众人编纂巨帙工具书的先例,并在当时的启蒙运动中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19~20世纪,因工商业的发达和科学文化交流的频繁,工具书编纂出版业飞速发展,如百科全书在更多的国家出版,便捷型工具书大量产生,书目、索引除在形式和规模上发生变化以外,更加讲究时效性。工具书的类型日益丰富,修订速度加快,在信息交流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人们学习、教学、科研,以及从事政治、经济、文化和其他活动不可或缺的“助手”。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