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图书馆前身是京师图书馆。20世纪初,在变法图强和西学东渐的背景下,有识之士力奏清政府兴办图书馆和学堂,以承扬民族文化,吸收先进科学。1909年9月9日宣统皇帝御批兴建京师图书馆,四品翰林院编修缪荃孙为首任监督,馆舍设在北京广化寺。
辛亥革命后,京师图书馆由北京政府教育部接管,并于1912年8月27日开馆接待读者。1916年正式接受国内出版物的呈缴本,标志着开始履行国家图书馆的部分职能。1917年馆移方家胡同原国子监南学旧址。1928年7月更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馆舍迁至中南海居仁堂。1929年8月与北平北海图书馆合并,仍名国立北平图书馆。1931年文津街馆舍(现称古籍馆)落成,成为当时国内规模最大、最先进的图书馆。
1950年3月6日更名为国立北京图书馆。1951年6月12日更名为北京图书馆。随着社会发展,文津街馆舍虽几经扩建,仍不敷使用。1975年3月周恩来总理提议并批准兴建北京图书馆新馆(现称总馆南区),馆址设在北京西郊白石桥。1987年10月建成开放,邓小平同志题写馆名。1998年12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图书馆更名为国家图书馆,对外称中国国家图书馆。1999年4月16日江泽民同志题写馆名。2001年11月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暨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立项,2008年9月9日二期馆舍(现称总馆北区)建成并投入使用。至此,国家图书馆建筑面积增至25万平方米,居世界国家图书馆第三位。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