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婆罗多内容①

  纷繁复杂,包罗万象,印度古代史诗和往世书中重要的传说故事几乎都出现或被提到;关于印度教的教规和法典,有整章整节的叙述;古代各种重要哲学思想或多或少也有反映。近代流行的一部印度教圣典《薄伽梵歌》,就是这部史诗中自成系统的著作。这部史诗不是单纯的文学作品,而是一部诗体的百科全书,反映了古代印度很长一个时期内的社会生活和思想面貌。

体裁

  用对话体写成,仿佛是可以表演和对唱的戏剧。全诗由一个“歌人”背诵出来。在他的叙述中,对话的人物又叙述另外的事和人,又套进另外的对话。这样一层套一层的格局对于安插不同的内容极为方便。这种形式很可能是原来由一个或几个行吟的人在节日的各种集会上吟唱时所用。这对于根据需要而摘用长篇或短篇段落十分方便,与印度戏剧的起源可能也有关系。

诗律

  全诗除标明人物的道白和个别散文章节以外,都是诗体,绝大部分用的是32音一节的双行诗体,每行16音又分为两句吟唱。这种诗律一般称为“颂”(输洛迦),在吠陀中已经出现,到史诗和往世书中成为基本的格律。其他如法典或格言性质的以及编成歌诀便于记忆的书中也往往使用这种格律。这八言联句像中国古时七言或五言诗句一样是古代印度应用最广的诗律。

篇目

  全诗分为18篇,每篇又分为一些较短的篇、章。各篇长短不一。史诗后附有一部《诃利世系》,有时作为第19篇,其实是另一部独立著作。18篇的篇名是:《初篇》、《大会篇》、《森林篇》、《毗罗吒篇》、《备战篇》、《毗湿摩篇》、《德罗纳篇》、《迦尔纳篇》、《沙利耶篇》、《夜袭篇》、《妇女篇》、《和平篇》、《教诫篇》、《马祭篇》、《林居篇》、《杵战篇》、《远行篇》、《升天篇》。

卷目内容
1初篇1-19前言,王子们的诞生和成长。
2大会篇20-28宫廷中的生活和游戏,般度家族被放逐。
3森林篇29-44在森林中被放逐的12年生活。
4毗罗陀篇45-48被放逐期间在毗罗陀宫廷中的一年。
5斡旋篇49-59准备战斗。
6毗湿摩篇 60-64战争的第一阶段,毗湿摩为俱卢族司令。
7德罗纳篇65-72战争的第二阶段,德罗纳指挥战斗。
8迦尔纳篇73战争的第三阶段,迦尔纳指挥战斗。
9沙利耶篇74-77战争的最后阶段,沙利耶指挥战斗。
10夜袭篇78-80马嘶等俱卢族残存的将领在夜晚突袭般度人,几乎将他们全部消灭。
11妇女篇81-85甘陀利和其他妇女哀悼战死者。
12和平篇86-88坚战加冕,毗湿摩对他进行指导。
13教诫篇89-90毗湿摩最后的指导。
14马祭篇91-92坚战组织皇家庆典。
15林居篇93-95持国、甘陀利和贡蒂到森林中去寻找仙人,最终死在森林中。
16杵战篇96雅度人互相残杀,最终灭亡;黑天死去。
17远行篇97坚战和他的兄弟们死亡之路的第一阶段。
18升天篇98战死的所有人都回到天堂,成了天上的神祇。
附篇诃利世系99-100黑天的生平。

情节

  《摩诃婆罗多》的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族”。婆罗多是古代王名,他的后代有两兄弟,一个是瞎子名叫持国,另一个名叫般度。前者有100个儿子,被称为俱卢族;后者有5个儿子,被称为般度族。般度为国王,死后由持国继承王位;般度的五子长大,要继承父亲的王位,持国的儿子不肯,于是发生冲突,终于引起大战。许多国王分别参加双方的战斗。大战在“俱卢之野”(今德里附近)进行了18天。般度五子一方得胜。持国百子一方只剩下长子及另外三人。这三人夜袭般度族残军,全部予以消灭,住在营外的般度五子幸免于死。随后持国的长子也死去。大战结果,般度的长子继承王位。统治36年后,般度五王子登雪山修道,最后都升入天国。

插话

  在叙述两族大战及其前因后果以及每个重要人物的活动的故事里,包括许多神话传说,在书中人物的谈话中又往往叙述许多故事,因此书中充满了与史诗故事情节有关或无关的插话。般度五子被放逐去森林时,来探望并安慰他们的仙人给他们叙述传说和故事,这构成了庞大的第3篇《森林篇》。这些插话长短不一,其中有著名的《那罗传》和《莎维德丽传》,还有史诗《罗摩衍那》故事的主要内容等。各篇中可以独立的比较完整的长短插话很多,占了全部史诗的大量篇幅。

政治

  讲述治国之道,包括政治、法律、道德、风俗等,在史诗中也占有很大的篇幅,而以第12篇《和平篇》和第13篇《教诫篇》为最集中。这里面包括了一些法典和《摩奴法典》等的内容。此外,史诗的主要内容是政治斗争,从这里反映出古代印度王国纷争的情况。

哲学

  整个史诗几乎包括了各个哲学派别的主张,很难说有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但是总的看来却又有一个明显的主导思想,这便是“法”的思想体系或世界观。“法”这个词的含义在各派哲学思想中有不同的解说和用法。在这部史诗中,“法”是作为国家社会甚至整个世界的结构秩序,同时也是每一个人所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法”和“非法”规定了是非善恶的标准。每一个人都有“法”所规定的天职,必须执行。这是维持国家社会稳定的原则,显然符合古代统治阶级的利益。

宗教

  这部史诗中含有印度教的各个派别的宣传,但是崇拜毗湿奴的化身黑天的教派占了主要地位。史诗中的英雄黑天被尊为神,不但他的行动是神意,而且还安排他作长篇的说教,要求对他崇拜。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薄伽梵歌》。

结构

  尽管这部巨著不是一人一时之作,但是除去显然晚出的部分以外,它仍具有相当的统一性。一方面它企图汇集古代相传的各种材料,另一方面它对材料还是有所选择,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贯性。它一方面旁搜博采,纷纭错杂,另一方面又含有条理和个性。从史诗的故事、思想内容、语言体裁以及全书结构都可以看出作者和编者们并非没有共同想法的,更不能说他们没有才能而只知堆积材料或者毫不郑重其事。纷纭中见统一,这是古代印度文化传统的一个特色,这部大史诗就显出这一特色。

  作为一件艺术品或者作为一个思想体系,大史诗在总体结构上也具有完整性。开头是讲述产生史诗的背景、“蛇祭”的由来以至蛇族故事,这类似中国有些古典小说的“楔子”。随后是婆罗多族祖先的传说以及英雄毗湿摩的出生。这是正文的引子。第1篇的后半和整个第2篇是史诗的正文。“楔子”中的蛇族和大鹏族的对立具体化为俱卢族和般度族的曲折斗争,直至般度五子被流放12年为止。中心思想是表现王国政治斗争中的“法”。

  第3篇《森林篇》以许多插话描写流放生活的12年。这些插话并没有完全脱离王国政治斗争的思想主题,但是描写转向社会生活。在这里,祭司和武士,或者说修道的仙人与流放的王族成为主要人物;他们之间的矛盾和联合,他们对妖魔的斗争,贯串在情节之中。中心思想是以仙人的观点来说明“法”。

  第4篇和第5篇写王国的政治斗争。不同之处在于前面是暗斗,这里是明争。这里的第4篇描写宫廷内讧,第5篇叙述外交斗争。它写外交斗争和双方备战是风雨欲来的景象,而中心人物是黑天。他作为另一族的英雄人物,在两族斗争之间进行折冲,情节上增加了新的内容,而这个英雄的神化又在思想内容中增加了宗教成分。

  从第6篇到第11篇是这部巨著的中心,描写了大战的全部过程。其中插进了黑天以大神身份对主要战士阿周那的说教。这是精心安排的,不仅作为大战的序曲,而且作为思想的核心,仿佛是暴风雨降临前的一道闪电和一阵雷声。这18章的《薄伽梵歌》(神之歌)不论到后代有怎样的解说,在现代又发生多大作用,它大体上可分为三部分说明“业”(行为)、“智”(认识、理解)、“信”(虔诚,忠于神,信仰)三种思想和理论,并企图把它们统一起来。作者和编者们显然是以此作为大史诗的核心,企图由此给全书一个统一的精神。第6篇写大战开始后的头10天。第7篇写大战的中间5天。第8篇写大战的后两天。第9篇写大战最后一天失败的一方全军覆没。第10篇写胜利的一方也全军覆没。第11篇写妇女出来痛哭亲人,仿佛是尾声。这一部分诗中,抽象的“法”为具体的神所代替。由于“法”中出现了分歧,于是以神意来统一。神是矛盾的统一体。

  第12篇和第13篇分量很大,正面解说“法”的各个方面,说教的中心人物由大神黑天换成老族长毗湿摩。以前表现的“法”是大乱中的,而这里讲述的“法”是大治中的。以前说的是政权的争夺,这里说的是政权的巩固。形式上也从叙事变为说理,史诗改成法典。这两篇仿佛是前面11篇的理论总结。这种理论还一直延伸到“法”的精神方面,即“解脱”,因此法典又发展成为宗教哲学论文。“法”的含义本来也包括这两个方面。

  从第14篇到第18篇是结束。这里谈了大战的后果,与第11篇相衔接。战后开始时也同大战开始时一样以黑天对阿周那的第二次说教作为序曲。末尾回到全书开头而结束,而主题仍是王国及社会斗争中的乱和治的“法”,从物质一直延伸到精神。这样,全诗杂乱而仍有条理。在思想内容上,在情调上,都是变化多端而不离其宗。这是由于全部著作是一个长期的有变动而无根本改变的古代印度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物,而执笔者又是当时的知识分子:歌人与仙人。

手法

  在艺术手法方面,这部大史诗也有突出的成就。首先是它概括一个时代社会面貌的能力;其次是结构方面的组织方法;还有许多人物形象的艺术创造。它所描写的一些带典型性的人物都有自己的个性,对后来一直发生影响,他们的事迹为印度人民长期传诵。此外,它企图通过艺术形象宣传某种思想,尽管不很成功,还没有达到能完全以形象传达思想的水平,往往只能利用人物的嘴代替作者讲道理,发议论;但这种以宣传思想为主的开创作品和后来以艺术形式为主的古典文学相比较,正足以表现古代印度文学的两种传统。  

最后修改于2018年1月28日 (星期日) 12:17

为您推荐

戏曲文学思想内容①

  中国戏曲文学有800多年历史,经历了宋元时期的南戏创作、元代的杂剧创作、明代中叶以后的传奇创作、清代中叶的地方戏创作等几个繁荣时期,产生了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洪昇、孔尚任等一批划时代的剧作家。戏曲文..

题壁诗内容①

  就内容而言,题壁诗皆有感而作,是有所寄托的。大致可分如下类型:   第一,政治抱负。这类诗大多对现实不满,不平则鸣。宋无名氏《题壁》诗云:“白塔桥边卖地经,长亭短驿最分明。如何只说临安路,不较中原有几程!”讽刺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