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叶时代正值日本文学从口头文学步入记载文学的重要转折期。从集中所收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和歌是如何在以《文选》和《玉台新咏》等为代表的中国诗歌的影响下从不定型的古歌谣迅速发展成为多种歌体并存的定型诗的全部过程。因此,万叶和歌的内容和风格也在不断变化,十分丰富。从歌风的变迁来看,通常可以将万叶时代这130年间划分为以下4个时期:①舒明朝到壬申之乱的平定(629~672)为第一期,又称万叶初期。和歌处于从不定型向定型发展的过渡时期,歌风朴素明朗,既保留着口头文学歌谣的集团性,又反映出大化改新(645)之后在汉诗文的影响下文学意识的觉醒。歌人以皇室成员为主,有舒明、齐明、天智、天武四位天皇、有间皇子等,代表歌人是女歌人额田王。②壬申之乱至奈良迁都之前(672~710)为第二期。这一时期是以天皇为中心的古代律令制的完成期。社会安定繁荣。以宫廷为中心的和歌创作进入最繁荣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宫廷赞歌和宫廷挽歌,同时作品的修辞性和抒情性也大大增强。长歌、短歌、旋头歌的形式臻于成熟,并形成了作为万叶和歌声调特色的五七调。而所有这些都是在柿本人麻吕的作品中实现的。他的长歌气势恢弘、修辞华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枕词等传统手法与来自中国诗赋的修辞技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长歌史上的顶峰之作。柿本人麻吕不仅是第二期的代表歌人,也是万叶和歌的代表。此外,这一时期的主要歌人还有以叙景见长的羁旅歌人高市黑人、擅长即兴歌的长意吉麻吕和持统天皇、大津皇子、志贵皇子等皇族歌人。③奈良迁都至天平五年(710~733)为第三期。此时,古代律令制度的弊端逐步暴露,和歌中的国家意识也开始减弱并向多样化、个性化方向发展。一方面在中央歌坛山部赤人、笠金村等人继承了柿本人麻吕宫廷赞歌的传统,其中赤人的叙景歌风格清新,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另一方面,在九州的大宰府形成了以大伴旅人(家持之父)和山上忆良为中心的筑紫歌坛。二人均在汉诗文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作品中汉诗文和佛教的影响十分明显。尤其是山上忆良,青年时代曾作为遣唐少录赴唐(702),创作了《贫穷问答歌》等一系列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和人生疾苦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倾向。此外,高桥虫麻吕以民间传说为内容的充满浪漫色彩的传说歌也颇具特色。④从天平六年至天平宝字三年(734~759)为第四期。长歌已经衰弱,短歌盛行。作品的游戏性、技巧性增强。代表歌人是大伴家持,他的作品带着斜阳下的忧伤与孤独,纤细优美的歌风已十分接近百余年后的《古今和歌集》的风格。活跃在这一时期的主要歌人还有最后的宫廷歌人田边福麻吕,悲恋歌人中臣宅守、汤原王、大伴池主,以及大伴坂上郎女、笠女郎、狭野茅上娘子等女歌人。
集中还收录了约230首“东歌”(卷十四)和约100首“防人歌”(卷十四、二十),这也是《万叶集》的一大特点。前者是东部地区的民歌,内容以爱情和劳动生活为主,充满了野趣和泥土味儿;后者的作者是从东部地区被派往九州边陲的士兵及其父母妻子,内容大多是向亲人诉说离别和旅途之苦以及对前途的担忧。这类作品在后世的敕撰和歌集中是无法见到的。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