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G.柯罗连科①

  柯罗连科,V.G.,俄国作家、社会活动家。生于乌克兰沃伦省日托米尔城一个贵族出身的县法官的家庭,卒于波尔塔瓦。母亲是波兰人。1863年波兰人民反对沙皇统治的起义失败后,柯罗连科家有几位亲友牺牲或被捕。这对青年作家的思想发展有很大影响。1871年入彼得堡工艺专科学校,不久因经济困难辍学,从事绘图、校对等工作。1874年到莫斯科进彼得农林学院,与一些革命青年接近,阅读禁书,管理秘密的学生图书馆,同时开始向往民粹主义思想,学习缝靴技术,准备“到民间去”。1876年被推为学生代表,向院方呈递由他参加起草的集体抗议书,因而被开除学籍,并被放逐到沃洛格达省;后回喀琅施塔得居住,受到警察的监视。一年后到圣彼得堡,入矿业学院学习。

  1879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探求者的生活插曲》,描写一个青年放弃个人幸福,走上为民众服务的艰苦道路。同年,因涉嫌同革命活动家来往而被捕,流放维亚特卡省。1880年又被诬为脱逃,判处流放东西伯利亚,中途改为安置彼尔姆居住,受警察监视。是年在流放途中创作了短篇小说《雅希卡》,描写一个农民由于抗拒地方当局而被作为疯子监禁以及在牢房内继续斗争的故事。同年又写成短篇小说《奇女子》,塑造了一个被判处流刑的不屈不挠的女革命者形象。1881年,因拒绝向新即位的亚历山大三世作书面的效忠宣誓,又被流放到遥远的西伯利亚雅库特州阿姆加村,1885年才得以迁居下诺夫哥罗德。在阿姆加村,他缝制皮靴、干农活,过着与当地农民相同的艰苦的生活。流放使他对农村有深刻的认识,同时开阔了视野,在作品中描写为“文明”社会所不屑一顾的流浪汉、苦役犯、流刑犯和乞丐等。短篇小说《马卡尔的梦》(1883)写一个善良的农民备受贫困折磨,最后发出抗议。这篇小说使作者一举成名。《在坏伙伴中》(1885)描绘社会底层的贫民倨傲不屈的性格。以爱好自由的流浪汉为题材的《库页岛上的人》(1885)被A.P.契诃夫称为“近年来最优秀的作品”。此外,在《无家可归的费多尔》(1885)、《林啸》(1886)、《阿特–达凡》(1892)、《奇物》(1894)、《玛鲁霞的新垦地》(1899)、《严寒》(1901)等短篇小说中,也涉及这一类题材。柯罗连科迁居下诺夫哥罗德时,正当民粹运动衰落、贵族势力大盛的反动年代。L.N.托尔斯泰的“不抗恶”学说在社会上很有影响,柯罗连科针锋相对地写了《关于弗洛尔、阿格利普和叶古达之子梅纳赫姆的传说》(即《弗洛尔的故事》,1886),以寓言形式指出,只有与压迫者进行武装斗争,各族人民才能和睦团结。1886年发表的中篇小说《盲音乐家》(经过多次修改,最后一次是1889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描述一个盲人克服了个人的不幸而与人民相结合,终于成为著名的音乐家。作品表明,唯有积极为人类服务,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短篇小说《嬉闹的河》(1892)以船夫久林的形象,象征沉睡着的人民的觉醒,并显出力量。《哑口无言》(1895)是1893年作者游历美国之后写成的,叙述一个被诱骗到美国去寻求幸福的乌克兰农民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悲惨经历。《瞬间》(1900)和《火光》(1901)则是写追求自由和向往光明的主题。柯罗连科关心社会上的重大问题,还写了不少评论、通讯和特写,抨击地方当局以至社会制度。由于对生活的认真观察,他同自己原来同情的民粹派的观点也有了分歧。《巴甫洛夫随笔》(1890)反映小手工业者的破产及其从属于侵入农村的资本主义的情况。在《饥饿的年代》(1892)中,柯罗连科指出农民贫困的真正原因是农村中的农奴制残余,这部特写集被书报检查机关视为向农民发出的革命号召。

  1895~1896年,柯罗连科曾为7个被诬告为犯杀人祭神罪的乌德穆尔特族农民辩护,终于使他们被宣告无罪(《摩尔坦村祭祀案》)。1896年柯罗连科迁到圣彼得堡,与尼·米哈伊洛夫斯基一起编辑自由主义民粹派杂志《俄国财富》,并在后者去世(1904)后主持杂志的工作,但他在许多问题上与杂志的其他领导者意见不同。1900年当选为科学院的名誉院士。1902年,为了抗议当局非法撤销M.高尔基当选的名誉院士资格,与契诃夫一起声明放弃自己的这个称号。从1900年起迁居波尔塔瓦。1905年革命失败后,写了特写《索罗庆采悲剧》(1907)、论文《司空见惯的现象》(1910)等,揭露沙皇政府迫害人民的暴行。1905~1921年写的4卷本自传体小说《我的同时代人的故事》(1922),广泛地涉及19世纪60~80年代社会运动的发展,写出了当时与民粹主义倾向有过联系的俄国一般知识分子所经历的道路。

  柯罗连科著有不少文学评论,最出色的是两篇评述托尔斯泰的文章(1908)。他在一些论文、书信、日记中要求写英雄主义,指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各自缺陷,认为新的艺术将是两者的综合。

  柯罗连科对十月革命的态度十分矛盾。他自称是“无党派的社会主义者”,不同情布尔什维克思想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原则;但他始终坚决反对专制政体和私有制度,反对反革命。他的创作中充满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并且表现了人民开始觉醒,他们愤怒和抗议并向往真理与自由。他继承俄国民主主义文学的传统,维护文学的社会使命。他的写作风格深受I.S.屠格涅夫的影响。高尔基把他视为自己的老师。

  鲁迅在《摩罗诗力说》(1907)中曾谈到柯罗连科的作品。柯罗连科的代表作《我的同时代人的故事》和《盲音乐家》等早已译成中文出版。

为您推荐

V.G.别林斯基世界观的形成①

  早期《文学的幻想》、《鲍罗金周年纪念》、《智慧的痛苦》和《闵采尔·歌德的批评家》等论文里,受谢林、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影响,认为世界是“绝对理念”的体现,“艺术的唯一而永恒的课题”,“一切现实的都是合理的..

V.G.别林斯基生平①

  别林斯基1829年入莫斯拉大学语文系。1831年创作反农奴制倾向的剧本《德米特里·卡里宁》,次年校方借口他长期患病、荒废课业将他开除。1833年起为《望远镜》杂志和《杂谈报》写稿。同年参加当时的进步青年小组。18..

V.G.别林斯基文学理论①

  别林斯基在《艺术的观念》、《诗的分类分科》、《关于批评的话》和《论柯尔卓夫的生活和作品》等论文中,深刻地阐述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特点与规律。首次提出了“艺术是形象思维”的命题。他较早地论述了典型问..

V.G.别林斯基文学批评①

M.高尔基①

  高尔基,M.,苏联作家,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生于俄国中部下诺夫哥罗德城一个木工家庭,卒于莫斯科。4岁丧父后跟随母亲寄居在外祖父家里。外祖父是小染坊主,贪婪吝啬、性情..

N.G.车尔尼雪夫斯基①

  车尔尼雪夫斯基,N.G.,俄国革命家、哲学家、作家、批评家。生于萨拉托夫城一神父家庭,卒于萨拉托夫。父亲有丰富的藏书,生活方式类似平民知识分子的家庭。车尔尼雪夫斯基自幼喜读文学和社会科学书籍,打下了坚实的文史哲..

N.A.涅克拉索夫①

  涅克拉索夫,N.A.,俄国诗人。生于乌克兰波多尔斯克省维尼茨县涅米罗夫镇。父亲是一名军官,退伍后举家迁居祖传领地雅罗斯拉夫尔县的格列什涅沃村。1838年,涅克拉索夫被送往圣彼得堡,进入武备学堂,他却违背父亲的愿望去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