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戈理,N.V.,俄国作家。生于乌克兰彼尔塔瓦省米尔戈罗德县大索罗庆采村一个中等地主家庭,卒于莫斯科。父亲是邮政局的退休官员,爱好文艺,写过一些诗和轻松喜剧,在自己的庄园里演出;母亲是虔诚教徒,知书识礼。果戈理的童年在父亲的庄园里度过。在良好的文化环境和丰富的民间艺术的熏陶下,从小就对文艺和戏剧发生了浓厚的兴趣。9岁起进入小学读书。1821~1828年在涅仁高级科学中学学习,学校有许多思想进步的教师宣传自由和个性独立。这期间正是十二月党人活跃的年代,果戈理接受了十二月党人和A.S.普希金自由诗歌的影响。这对他的世界观和文艺思想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果戈理从中学时开始写作。他的第一首短诗《意大利》发表在1829年3月号的《祖国之子》杂志上。第二首是长诗《汉斯·古谢加顿》,1829年6月自费出版。因长诗受到批评,作者自己把存书全部焚毁了。中学毕业后,果戈理带着“为国效劳”的愿望来到圣彼得堡。然而在京城他人地生疏,到处碰壁,一年后才在国有财产和公共房产局找到一个职位,几个月后又转到封地局任抄写员,工资菲薄。这段求职的坎坷经历,使他亲身感受到在专制制度下一个小公务员命运的艰辛,这给作家未来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期间他曾到美术学院学习绘画,扩大了同文学艺术界的联系,结识了V.A.茹科夫斯基和普希金等大作家,并重新恢复了文学创作的热情。他开始写散文和小说,反映他十分熟悉的乌克兰故乡的人民和生活。他收集和整理了大量的民间故事、歌谣、传说及各式各样的奇谈轶事,加入他从小积累得来的各种知识,以此为素材创作小说。1830年第一篇小说《巴萨甫留克或者圣约翰节前夜》在《祖国纪事》上发表,没有署名;之后又发表了数篇此类作品。这就是小说集《狄康卡近乡夜话》(1~2集,1831–09~1832–03)。这些小说以讲故事的形式,将乌克兰民间故事、童话、歌谣中的情节与对现实生活的描写糅合在一起,讽刺乡村中的黑暗势力,表彰劳动者的勤劳、勇敢和智慧。优美的民间传说、浓郁的乡土气息,机智幽默的笔触,立即吸引了广大读者,并受到普希金等人的高度赞扬,从此果戈理一举成名。
1831年经普希金等朋友的推荐,果戈理到一个贵族家庭当家庭教师,并在一所专为“名门淑女”设立的中学任历史教员。1834年秋被聘为圣彼得堡大学世界史副教授。由于观点与学校当局相左,一年后辞去教职,专事文学创作。1835年出版了两本作品集《米尔戈罗德》(包括4篇小说)和《小品集》(包括3篇小说)。在《米尔戈罗德》中的《旧式地主》里,作者用写实的笔法揶揄了一对地主老夫妇一生百无聊赖的空虚生活。《伊凡·伊凡诺维奇和伊凡·尼基福罗维奇吵架的故事》则以夸张的手法嘲讽那些贵族乡绅为了一点小事结仇,长年诉讼,至死不休的可悲行径,反映了宗法制度下贵族地主俗不可耐的寄生生活和精神上的极度贫弱。
《塔拉斯·布尔巴》以史诗的风格表彰了17世纪乌克兰人民反抗波兰王国统治者的英勇斗争。《地鬼》是根据民间传说,写一个神学校学生被迫为一个女妖念经而身亡的故事。作品虽带有神秘色彩,但其基调仍旧是反封建贵族的主题。《小品集》是一组描写圣彼得堡生活的小说。其中《涅瓦大街》揭露了圣彼得堡贵族官僚社会的庸俗与空虚。《肖像》写一位有才能的年轻画家受金钱诱惑,追求上流社会的生活而毁了自己的艺术才能的故事,从而对金钱和权势主宰一切的社会进行了批判。《狂人日记》则通过荒诞的狂人与狗的通讯,无情地揭露了野心家、钻营家、守财奴们对小官吏、小人物的迫害的凌辱。《小品集》的这3篇作品与后来的《鼻子》(1836)和《外套》(1842)共同合成《圣彼得堡故事》出版。《外套》和《狂人日记》一样,被公认是写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悲剧命运的典范作品。在《小品集》里还收有几篇文艺批评文章:《论小俄罗斯歌谣》、《雕塑、绘画和音乐》等。作者在其中探讨了文艺与社会的关系、文艺在人民生活中的使命诸问题。《米尔戈罗德》和《小品集》出版后受到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V.G.别林斯基的高度评价,称果戈理是“文坛的盟主、诗人的魁首”,其“含泪的笑”和深刻的现实主义对俄国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果戈理还是一位讽刺喜剧作家。他的第一部喜剧《未婚夫》写于1833年。1835年他曾写信请求普希金给他提供一个喜剧题材,后来就根据普希金提供的题材写成了五幕讽刺喜剧《钦差大臣》,于1836年4月在圣彼得堡公演。作品描写外省某城以市长为首的一群昏庸腐败的贪官污吏,突然听到钦差大臣要来视察,惊慌失措,竟把一个路过该市的“最无聊的”小官吏赫列斯达科夫误认是钦差大臣,演出了一幕幕丑剧。别林斯基称这部喜剧是“深刻而天才的创造”。A.I.赫尔岑赞扬它是“最完备的俄国官吏病理解剖学教程”。作者原欲通过暴露和嘲笑官场弊病使高官显贵们引以为戒,而改善社会风尚,却遭到官方及一些御用文人的激烈攻击和诽谤。果戈理陷入了苦闷。1836年他怀着压抑的心情前往德国、瑞士,后又迁居巴黎和罗马。1842年5月他完成了“震撼了整个俄罗斯”(赫尔岑语)之作《死魂灵》的第一部。
《死魂灵》的主人公乞乞科夫是一个从小贵族地主向新兴资产者过渡的转型期的人物形象。此时一部分贵族已开始采取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不仅无耻地坐地敛财,还做起了不道德的投机买卖。当时的俄国每10年进行一次人口登记,而在两次登记之间死去的农奴在法律上仍然被当作活人。乞乞科夫巧妙地钻了这个空子,到偏僻的地方收购大批死农奴,然后再到城里办理法定的过户手续,从中牟取暴利。作品除辛辣嘲讽乞乞科夫的欺诈行径外,还着重勾勒了一个个愚昧、无聊、贪婪、吝啬的地主阶级的丑恶形象,揭示了俄国封建农奴制反人民的实质。
果戈理在出版《死魂灵》第一部时曾暂时回国,1842年6月再次出国,在意大利治病,并经常来往于法、德、意等国之间,同时继续写作该书的第二部,直至1848年回国。在这一段时期里,作家不仅健康状况不好,思想上也明显出现了危机。1845年他完成了《死魂灵》第二部。在第二部里他一方面继续对农奴制度进行批判,同时却又塑造了一些理想的、品德高尚的官僚、地主及商人形象,乞乞科夫也在他们的道德感召下,终于更新灵魂改恶从善。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果戈理自己也感到作品缺乏真实性,他烧毁了手稿。1847年果戈理发表《与友人书简选》,宣传博爱主义和宗教神秘主义,甚至维护沙皇的农奴制度和专制主义。别林斯基立即写了《给果戈理的一封信》,严厉批评了他的错误思想。果戈理写了一篇《作者自白》为自己辩解,同时总结了自己的创作生涯。1848年春果戈理回莫斯科定居。
果戈理有“俄国小说散文之父”的美称,与普希金一起奠定了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为俄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他的作品从20世纪初就陆续被介绍到中国,鲁迅称赞他的作品“以不可见之泪痕悲色,振其邦人”,并亲自翻译《死魂灵》,1935年出版。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