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涅克拉索夫①

  涅克拉索夫,N.A.,俄国诗人。生于乌克兰波多尔斯克省维尼茨县涅米罗夫镇。父亲是一名军官,退伍后举家迁居祖传领地雅罗斯拉夫尔县的格列什涅沃村。1838年,涅克拉索夫被送往圣彼得堡,进入武备学堂,他却违背父亲的愿望去投考大学,落榜后到圣彼得堡大学旁听。父亲在盛怒之下断绝了对他的经济资助,从此,涅克拉索夫便长期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正是在这一年,《祖国之子》杂志发表了他的处女作短诗《思想》,随后,他的作品在其他杂志也陆续发表。1840年,出版诗集《幻想与声音》,V.G.别林斯基批评诗集缺乏独创性。为此,他十分痛苦,一度停止了诗歌创作。随后一段时间,为了谋生,他代人撰写书信,草拟公文和诉状,或者替演员抄写台词,同时也坚持文学创作,在报刊上发表书评、论文、随感、小说和轻喜剧。

  19世纪40年代初,在别林斯基的影响下,涅克拉索夫接受了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开始了“真正的诗人”的道路,写下了《在旅途中》(1845)、《摇篮歌》(1945)、《夜里我奔驰在黑暗的大街上》(1847)等诗作,描述俄国下层人民的痛苦及其悲惨命运,引起了很大反响,并逐渐确立了在文坛上的地位。1847年起,他与I.I.帕纳耶夫合编《现代人》杂志,成为其中的灵魂人物。50年代,先后邀请N.G.车尔尼雪夫斯基和N.A.杜勃罗留波夫参加编务,在为革命民主主义理想而进行的斗争中结下深厚友谊。这一时期,对俄罗斯的命运、对人民的苦难的思考在他的创作中占有很大比重,他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篇,如《未收割的田地》(1854)、《被遗忘了的乡村》(1855)、《小学生》(1856)、《大门前的沉思》(1858)等。他在《诗人与公民》中留下的名句“可以不做一个诗人,但必须做一个公民”更是传诵一时,为他赢得了俄国“公民”诗人的称号。

  自19世纪60年代起,涅克拉索夫集中创作了一批描写农村生活的长诗,如《货郎》(1861)、《严寒、通红的鼻子》(1864)、《铁路》(1864)等,对在苦难中挣扎的农民表示深切的同情,进一步抨击贵族地主的凶狠和残暴,揭露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虚伪性。这个时期,他在文学界,尤其是在进步青年和革命民主主义者中间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认为是当时俄国最优秀的诗人。1866年,《现代人》杂志被封闭。同年,开始创作大型叙事诗《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

  1868年,涅克拉索夫与N.谢德林、G.Z.叶利谢耶夫一起合编《祖国纪事》,团结了一大批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作家和诗人,成为70年代进步阵营的喉舌。这一时期,他表现出更加激进的思想倾向,写下了歌颂十二月党人和他们的妻子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的长诗《祖父》(1870)和《俄罗斯妇女》(1871~1872)。1876年完成了《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的最后三部。这篇长诗代表着涅克拉索夫创作的最高成就,它的故事情节是:7个庄稼汉在路上偶然相遇,为了一个“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的问题,发生了争论:有的说是地主,有的说是皇上,有的说是官员,有的说是神父。他们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决定借助一块“神奇的桌布”去漫游全国,以便亲眼看看到底“谁”能“过好日子”。继而便以他们漫游的经历来描述俄罗斯的现实。作者在这部叙事诗中体现了他对俄罗斯民间生活深刻的洞察力和对农民们的无限关心,揭露了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欺骗性,歌颂了人民对幸福和真理的渴望、追求与斗争。长诗的画面广阔,规模宏大,结构缜密,其中不少故事带有民间传奇色彩,语言简洁、准确、生动,很多诗句读来如同朴素的民歌谣曲。

为您推荐

《克拉芙季娅·维洛尔》名著鉴赏

【出版时间】:1976 【原文作者】:达·亚·格拉宁 【原文作者简介】: 达尼依尔·亚历山大罗维奇·格拉宁(1981- ),苏联俄罗斯作家。 生于库尔斯克州沃伦市,出身林务员家庭。1940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工学院电机系,曾任列宁格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