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W.von歌德创作①

  歌德从儿童时期起就没有停止过写作,他运用各种不同的文学体裁,除大量不朽的名著外,也写了些即兴的、应景的、供宫廷取乐的作品。

  诗歌 歌德说,他的作品是“一部巨大的自白的许多片断”,歌德的抒情诗更是这样。他诗歌的发展跟他个人生活与思想的转变密切相连。

  歌德在莱比锡写的洛可可风格的诗歌还不能显示出个人的特点,但是到了斯特拉斯堡以后,诗才迸发。他在青春的爱情中写出《欢迎与离别》,面对灿烂的春光唱出响亮的《五月歌》。他改造民歌,使《野地小玫瑰》更为妩媚。紧接着歌德以充沛的热情用自由诗体歌颂大自然中的暴风雨、神话与历史中的英雄人物,他投身自然,好像与神灵交往,与宇宙合一,无论在形象上、语言节奏上都是德国诗歌里前所未有的。其中《漫游者的暴风雨之歌》、《普罗米修斯》、《戛尼梅特》、《给驭者克罗诺斯》、《穆罕默德之歌》等都是这类诗中的代表作,是狂飙突进运动的最强音。

  到了魏玛以后,随着生活与思想的变化,诗歌也趋于平静,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入的观察代替了热情的歌颂。有些无题的短诗概括生活的智慧,其中两首著名的《漫游者的夜歌》表达疲于奔波、渴望安憩的心情。这时期仍然有一部分自由体的无韵诗,如《冬日游哈尔茨山》、《人类的界限》、《神性》等,有的探索生活的意义,有的歌咏人与神、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也在民歌的基础上写出《魔王》、《渔夫》等诗,显示自然界不可抗拒的魔力与魅力。从意大利回到魏玛后,完成《罗马哀歌》组诗20首,回顾在罗马度过的幸福生活,间接反映着他与克里斯蒂安娜的爱情。歌德在1790年又一度因公务去威尼斯,写下《威尼斯铭语》组诗103首,表达他对时事、对世界、对威尼斯生活的观察与见解,以及对于克里斯蒂安娜的怀念。

  歌德与席勒互相鼓励,写出不少叙事谣曲,如《掘宝者》、《魔术学徒》、《科林特的未婚妻》、《神与妓女》等,都是普遍传诵的名篇。另外也有少数哲理诗,如《变换中的持恒》,用生动的形象阐述在瞬息万变的万物中只有艺术能保持恒久;《植物的蜕变》说明所有植物都从“原型”演化的概念。同时,歌德开始写十四行诗,有一首题名《自然与艺术》,最后两行“在限制中才显出名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概括了歌德这时期创作的体会,并赋予辩证哲理。收在《西东合集》里的抒情诗和哲理诗,出现不少波斯的、阿拉伯的人名和地名,而表达的是诗人对于时代、历史的观察,对于爱情的体验,对于生命演化的探索。一切都在变化,在消逝,在新生。许多诗都蕴藏着深刻的智慧,常被后人引用。此外,歌德还写了大量格言诗,被称为“温和的赠辞”。

  1823年,歌德以激动的心情写成《爱欲三部曲》表达作为一个老年诗人对于爱情和情欲的割舍和断念。由于阅读中国小说,体验中国人的生活和情感,于1827年写组诗《中德四季晨昏杂咏》14首,其中第8首《暮色徐徐下沉》是最著名的晚景诗之一。歌德还写过长篇叙事诗,其中最重要的两篇,一是1794年根据中世纪传说写的反封建的动物史诗《列那狐》,一是1797年写的《赫尔曼与窦绿苔》。前者通过各种拟人的动物对封建社会中官僚、骑士、僧侣进行了讽刺和揭露,对受压迫的农民、手工业者、小市民等寄予同情。后者叙述法国革命的军队占领德国莱茵河以西地区后,德国人大批向莱茵河东岸逃亡,在半天内发生的一段爱情故事。歌德在这里歌颂了德国小市民安分守己的保守思想,但也反映了莱茵河西岸在法国革命影响下发生的变化。这两部长篇叙事诗都是用古希腊六音步诗体写成。

  戏剧 歌德一生写的各种剧本,完成的与未完成的70多部,其中既有《浮士德》那样的世界名著,也有供宫廷娱乐的化装游行剧一类的戏作。

  歌德的戏剧是以写洛可可风格的牧童剧开端的。跟他的诗歌一样,他很快就改变了这种风格,在莎士比亚的影响下于1773年发表《铁手骑士葛兹·封·贝利欣根》。这是一部用民族题材,体现狂飙突进精神的戏剧。它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但不注重舞台技巧,出版后遭到G.E.莱辛的批评。之后以悲剧《克拉维果》及《施泰拉》较为重要。1775年开始,直到在意大利才完成的《埃格蒙特》,写尼德兰反西班牙统治的解放斗争中一度被人民爱戴的埃格蒙特,由于对敌人态度游移,不够坚强,最后遭到杀戮,死前在梦中预见尼德兰的自由将会到来。与《埃格蒙特》几乎同时脱稿的《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剧中的主人公是古希腊传说中的伊菲格涅亚,她以人道主义的思想、言论和行为克服了人间的错误和罪恶,达到自我与世界、个人与规律的统一。全剧形式完整,语言净洁,体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理想。《托夸多·塔索》写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诗人T.塔索虽被费拉拉公爵赏识,而在现实的宫廷生活中却感到非常苦闷,实际是反映歌德在魏玛宫廷中所感到的矛盾。歌德在剧中把他个人矛盾的两方面用两个人物代表,一个是精明强干的大臣安东尼奥,一个是多情善感的诗人塔索。他说:“这剧本是我骨中的骨,我肉中的肉。”又说,塔索是“提高了的维特”。这部剧本和《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都是用五音步抑扬格的无韵诗体写成。关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歌德写过几部剧本,这些剧本大多产生在18世纪的90年代和19世纪初期。有的直接针对革命,有的间接涉及,有的完成,有的未完成,大多是反对革命暴力,嘲笑群众,主张改良主义,认为当权者的腐化堕落是革命爆发的原因。这些剧本包括喜剧《大科夫塔》和《市民将军》、政治剧《激动的人们》、悲剧《私生女》等,它们在歌德的剧作中不占重要地位。

  悲剧《浮士德》是歌德最主要的代表作。歌德写作《浮士德》,从狂飙突进时期起到他逝世前一年完成,延续近60年,但从《浮士德》第一部在1806年脱稿到晚年集中力量写第二部,中间停顿了20年。《浮士德》取材于德国16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传说。传说中的浮士德与魔鬼结盟,演出许多罪恶的奇迹,死后灵魂被魔鬼攫去。歌德把这粗糙的民间传说加工改造,把浮士德提高为一个在人间不断追求最丰富的知识、最美好的事物、最崇高的理想的人物。浮士德经过书斋、爱情、宫廷、美的梦幻等阶段的历程,每阶段都以悲剧结束,最后在改造自然的事业中得到智慧的结论,但他却在这瞬间死去。作者对与浮士德结盟的魔鬼也赋予深刻的意义,魔鬼代表虚无主义,自以为看破世情,处处帮助浮士德加深罪恶,阻碍浮士德向上,但是以失败告终。因为无论是帮助作恶,或是阻碍向上,都刺激着浮士德不断努力地追求。浮士德与魔鬼这两个截然不同而又结成伙伴的形象体现出美与恶、积极与消极的辩证关系。此外,剧中现实的瓦格纳、格蕾欣等都是与浮士德相对称的典型人物,幻想的荷蒙库卢斯、海伦娜、奥伊佛里昂等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浮士德》既是歌德“巨大的自白”里最重要的一章,也是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300年间文化发展的生动的缩影,是一部有首有尾的“诗集”。跟他的抒情诗一样,歌德在这部悲剧里运用了欧洲所有的诗体,表达他错综复杂的思想感情。它与荷马的史诗、但丁的《神曲》、W.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为欧洲文学的四大名著。

  小说 歌德是德国最著名的诗人,但是最早而且长期使歌德享有国际声誉的却是那部不满150页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少年维特颂扬自然,热爱淳朴的农民与儿童,反对封建习俗,憎恶官僚贵族。他对人世的热情希望与鄙陋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中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他处处遭受打击和失败。在这样的处境中又遇到不幸的爱情,最后自杀。这部小说主要是描写作者个人的感受,迸发出一代青年反封建的心声,所以它在1774年出版后,立即在青年中引起共鸣。但同时也招致了卫道者们的谴责。它被译成欧洲许多国家的文字,歌德在1786年曾修改过这部小说,现在一般读到的是修改本。

  以一个化学名词命名的长篇小说《亲和力》于1809年出版,它“象征地描述社会关系与社会关系中的矛盾”。小说里虽然说“婚姻是一切文化的开端和顶点”,但是当一家夫妇邀请一个男人和一个女子到他们家里做客后,这个家庭渐渐起了分化,男主人和女客人、女主人和男客人产生了爱情,他们痛苦地陷入道德与情感的冲突中。最后前者的一对由于难以控制感情,都憔悴而死;后者的一对比较理智,克制自己,也只是不幸地生活下去。这部小说反映了资产阶级婚姻的危机,也意味着作者当时受到浪漫主义思潮的一些影响。

  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在某种程度上可与《浮士德》相提并论,它和《浮士德》有许多共同点。歌德写《浮士德》用了60年,写《威廉·迈斯特》用了50年,二者在写作中都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停顿。《浮士德》分为两部,《威廉·迈斯特》也分为两部分——《学习时代》与《漫游时代》。歌德把他一生的经验、认识和理想都倾注在这两部巨著里。小说和悲剧的主人公同样是要摆脱狭隘的环境、向往广阔天地和更高理想的追求者,在追求的过程中都经历过错误,陷入迷途,最后达到理想的境界。《浮士德》第一部和《学习时代》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浮士德》第二部和《漫游时代》则更多地运用象征和寓意来表达作者的理想,结构也比较松散。但是《威廉·迈斯特》在思想上和艺术上均不及《浮士德》。《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扩充并提高《威廉·迈斯特的戏剧使命》的内容和思想,把一部主要描述戏剧生活的小说发展成“教育小说”,作者在其中树立了人生理想,不断地克制自己,培养自己的个性,成为一个所谓完整的人并投入现实生活,所以又称为“发展小说”。

  歌德还写过一些短篇小说。他于1795年在席勒编辑的《季节女神》杂志上发表短篇小说,总称《德国流亡者的闲谈》,是按照G.薄伽丘《十日谈》的方式写的一部“框形小说”。歌德还有时在长篇小说里插进短篇小说,如《亲和力》里的《奇异的邻童们》,《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里的《褐色女孩》、《五十岁的男人》等。《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里竖琴老人和迷娘的故事,如果从全书里摘选出来,也可以独立成为一部中篇小说。

为您推荐

浙江青年创作丛书①

浙江人民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1982年开始出版。已出9种。其中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4种,即:诗歌《泪水孕育的歌》(陈继光着,1982年7月出版)、《密密的小树林》(张德强等着,1982年11月出版);小说集《他们正年轻》(浙江人民出..

中国现代作家论创作丛书①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开始出版。已出12种。即:《叶圣陶论创作》(1982年1月出版)、《老舍论创作》(1982年8月出版)、《张天翼论创作》(1982年10月出版)、《冰心论创作》(1982年10月出版)、《夏衍论创作》(1982年10月出..

作家谈创作丛书①

(1)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开始出版。已出10种。即:《给文学青年》(萧殷着,1981年12月出版)、《和青年作者谈创作》(赵树理着,1983年9月出版)、《创作要怎样才会好》(鲁迅着,1983年10月出版)、《关于文艺修养》(茅盾着,叶雪..

收获创作丛书①

在剧本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①

胡耀邦1980年2月12、13日作。讲话的内容包括八个方面:第一,指出剧本创作会议要达到在一些重大原则问题上统一思想的目的;第二,要正确看待我们无产阶级自己;第三,要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阴暗面;第四,我们的言论、作品要经得起..

在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指引下,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而奋斗①

文艺报告。黄镇1978年5月27日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扩大会议上作。报告在肯定了1949年至1966年文艺工作取得的成就之后,揭示了“文化大革命”中文化专制主义给文艺战线造成的危害,并对今后的文..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①

周恩来1961年6月19日作。讲话谈了七个问题:①关于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问题,指出二者有某种共同规律;②关于阶级斗争与统一战线问题,强调一方面要进行阶级斗争,一方面要巩固统一战线;③关于文艺为谁服务的问题,指出归根到底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