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戏①

  现代戏,以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的现代历史和生活故事为题材的戏曲剧目。反映当代生活是中国戏曲的优良传统。如元代杂剧《窦娥冤》、《拜月亭》,明代传奇《鸣凤记》、《清忠谱》,清初传奇《桃花扇》等,都是描写当代时事的剧目。

  辛亥革命前后,王钟声等编演的宣传革命的新戏,梅兰芳、周信芳等编演的时装新戏,也都是当时的现代戏,反映当时的政治或社会现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配合不同革命时期的任务,各根据地都有现代戏演出。1942年在延安举行文艺座谈会以后,编演的现代戏如秦腔《血泪仇》、《穷人恨》,眉户剧《十二把镰刀》,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不仅教育了广大人民,而且在革新旧的戏曲艺术形式方面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的《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中指出:“地方戏尤其是民间小戏,形式较简单活泼,容易反映现代生活,并且也容易为群众接受,应特别加以重视。”此后,不少地方戏都坚持演出现代戏,同时,京剧、昆剧等历史较久的大剧种也作了不少有益的试验。新编历史剧、经过整理改编的传统戏和现代戏“三者并举”的戏曲剧目政策的提出,促使各剧种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现代戏,如京剧《红灯记》、《黛婼》、《六号门》,昆剧《琼花》,评剧《小女婿》、《刘巧儿》,吕剧《李二嫂改嫁》,沪剧《罗汉钱》、《芦荡火种》,豫剧《朝阳沟》,湖南花鼓戏《三里湾》,眉户剧《梁秋燕》等。

  “文化大革命”以后,在新编演的现代戏中,题材更为扩大,而且在舞台艺术的现代化、戏曲化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突破,现代戏有了新的发展。1980年,中国评剧院、上海沪剧团、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河南省豫剧院三团等8个多年坚持演出现代戏的戏曲剧团,联合发起组织了“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自1981年起,每年举行年会,探讨、总结现代戏编演中的经验。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