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传奇是以南戏为母体孕育成长起来的。朱明王朝倡导伦理纲常,禁毁禁演不符合统治思想的杂剧和南戏,传奇在明初并不发达。
明中叶至嘉靖、万历年间,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繁荣起来,各种矛盾也进一步激化。以左派王学为代表的哲学思潮对封建正统思想形成冲击,导致戏曲创作思想的活跃。从戏曲的发展看,杂剧虽未退出戏剧舞台,但南戏广泛流行于东南沿海巿井乡村,为传奇的产生创造了条件。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成化年间浙江各地南戏流传的盛况,祝允明《猥谈》惊呼余姚、海盐、弋阳、昆山四大声腔竞繁,徐渭《南词叙录》则提供了四大声腔流行的情形:“今唱家称‘弋阳腔’,则出于江西,两京、湖南、闽、广用之;称‘余姚腔’者,出于会稽,常、润、池、太、扬、徐用之;称‘海盐腔’者,嘉、湖、温、台用之。唯‘昆山腔’只行于吴中,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
嘉靖时,魏良辅改革昆腔,在四大声腔中逐渐脱颖而出,以苏州和太仓为中心向四方传播。一方面是昆腔的地位上升,另一方面是诸腔竞胜,其他声腔在本地区仍然演唱不衰,如弋阳腔演变为青阳、徽州、乐平等新的声腔。各种声腔都有自己的剧目,所有传奇剧本都可以通过“改调”用不同的声腔来演唱,如弋阳腔除“封神”、“西游”、“征东”、“征西”等传统历史戏及《长城记》、《珍珠记》、《同窗记》等大量传奇外,还能对其他声腔“改调歌之”。闽南、粤东则用本地声腔演唱《荔镜记》等剧作。
明末清初,由于昆、弋竞胜形势下表演艺术的精进,昆腔仍称雄于剧坛。直到乾隆往后才发生变化。据李斗《扬州画舫录》(乾隆六十年,1795)卷五记载,当时两淮盐务,例蓄花雅两部。雅部即昆山腔。花部有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调等,统谓之乱弹。在徽、汉两调的基础上,京剧吸收昆曲和梆子腔而逐渐成为全国性的剧种。弋阳诸腔则在民间广泛流行,发展为许多新的地方戏曲声腔。由于昆、弋争胜,传奇的折子戏有所发展,许多传奇作品便借助于折子戏的演出而长期保留在舞台上。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