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音乐戏曲音乐的形成与发展①

  戏曲音乐来源于民间歌舞和说唱音乐。中国最早的两支戏曲声腔是南曲与北曲。北曲来源于诸宫调,是流行于宋、金两代的说唱音乐;南曲则来源于民歌,即南宋时期流行于东南沿海一带的民间歌舞。这一演变过程,从历史上延续至今。由民间歌舞或说唱音乐向戏曲音乐演变,是民间音乐逐步戏剧化的结果。因为戏剧性的音乐必须兼有抒情与叙事的双重功能。但这又不等于单纯的抒情歌曲与叙事歌曲的简单组合,而是要按照戏剧性的要求,把两者融汇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由民间音乐向戏剧音乐演变,是不断加工提高的过程。即使已经形成为戏曲剧种,这个加工过程也还在继续。

  戏曲音乐在发展中为提高自己的戏剧化水平,曾经采用过两种方法。一种是大量增加曲调,从各个方面吸收新的曲调,以丰富自己的表现力。这种方法是从南北曲开始采用的,在戏曲形成后的500年间,它曾是唯一的方法。北曲所用的曲调有300多支,南曲所用的曲调有500多支。以后发展到昆曲时代,所用曲调竟多达2,000多支。由于曲调众多,又需要求得统一连贯,就要求有较为严格、复杂的技术规范。于是产生了宫调、套数等章法,并发展为戏曲音乐中曲牌联套的结构方法。

  有的剧种最初形成时,虽曾拥有一定数量的民歌小曲,但后来大部分被淘汰不用,仅保留其中表现力强的、旋律发展的可能性较大的个别曲调。以这一曲调为基础,通过板式变化,亦即节拍和节奏变化的方法,衍变而派生出一系列不同形式的曲调。字少声多的抒情性曲调,系从基本曲调作节奏上、旋律上的延伸扩展;字多声少的叙事性曲调,则又系将基本曲调作节奏上、旋律上的紧缩、简化。这是近300年来出现的又一种音乐戏剧化的方法。梆子、皮黄剧种都是采用了这种方法。它们虽各拥有名目繁多的板式,但又都是从一种基本曲调衍变出来的,因而又很自然地解决了音乐结构上的统一连贯问题。由于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为后来许多新兴的剧种普遍采用。戏曲音乐中板式变化的结构方法,由此发展起来。

  中国现有300多个戏曲剧种,若从音乐上加以分类,现代中国戏曲基本可以划分为6类,即四大声腔系统和两大声腔类型。前者指昆腔腔系、高腔腔系、梆子腔系、皮黄腔系;后者指民间歌舞类型诸腔系与民间说唱类型诸腔系。民间歌舞与民间说唱两种类型的剧种在音乐上还保留了民间歌舞或说唱音乐的某些特征,如南方的花鼓、北方的秧歌,在声腔上都自成系统,但都同属民间歌舞这一类型。江浙一带的滩黄与各地的道情,在声腔上也各成系统,但又同属民间说唱这一类型。

  戏曲音乐的结构形式,也有两种不同的体系,即曲牌联套体体系与板式变化体体系。前者如昆曲、高腔,后者如梆子、皮黄。此外,还有少量剧种是曲牌联套与板式变化两种形式并用的,这些剧种还处于发展之中。

为您推荐

冯梦龙戏曲成就①

  冯梦龙作为戏曲家,主要活动是更定传奇,修订词谱以及在戏曲创作和表演上提出主张。至于冯梦龙创作的传奇作品,传世的只有《双雄记》和《万事足》两种,虽能守曲律,时出俊语,宜于演出,但所写之事,缺少现实意义。冯梦龙之所以..

传奇戏曲①

  传奇戏曲,中国明代传奇(戏曲)。即在宋南戏的基础上,吸收北杂剧的优点而发展起来并盛行于明代的戏曲形式。   “传奇”一词,含义数变。唐代文言小说称“传奇”。宋元时期,曾用传奇指称诸宫调等说唱艺术以及南戏、杂剧..

戏曲音韵①

  戏曲音韵,中国戏曲曲词与念白的字音的声、韵、调的总称。曲与诗词一样,也是一种韵文,作为韵文,其最显著的文化特征就在于注重字音中声、韵、调的搭配。而对于综合性艺术的戏曲来说,音韵对戏曲的创作与演唱都有着重要的..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①

民歌音乐特征①

  民歌的一般艺术特征是: 民歌的曲调一般短小精悍,音乐材料的运用经济、集中,旋律清新质朴、易于上口。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歌一般都使用本民族、本地区的语言来演唱,旋律音调往往也与语言密切结合,因而带有鲜明的地域特..

民歌与其他音乐艺术的关系①

  民歌作为最早产生的音乐体裁之一,很自然地成为其他民间音乐以及专业音乐创作的基础。①各类民间音乐不同程度地从民歌中汲取养料。例如民间歌舞音乐所使用的曲调,许多直接取自民歌;说唱音乐中的一些曲牌和常用腔调也..

印象主义印象主义音乐①

  印象主义音乐由法国作曲家德彪西首创。印象主义一词在音乐中首次出现于1887年,法兰西美术研究院的评委指责德彪西在罗马进修时的第二部“交卷作品”交响组曲《春天》结构不明确,要他“警惕模糊的印象主义”。18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