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文学的剧本体制,在历史上有分折、分出、分场三类。分折和分出都是以套曲为单位所构成的剧情发展大段落,全剧由若干套曲组成若干折或若干出,今人谓之曲牌联套体。然而两者又有区别。金元杂剧的四折一楔子、一人主唱是戏曲文学最古典的剧本体制,全剧四套曲子划分剧情为四大段落,再由支曲组成的楔子补充、衔接剧情。全剧由正末或正旦从头唱到底,称作末本或旦本。楔子的支曲可由其他演员演唱。分出的剧本体制始自宋元南戏,明清传奇继承了这种剧本结构形式,又有所发展,而以昆山腔剧本最有代表性。它突破四折一楔子的限制,一剧可由二三十出至四五十出组成。每出戏中的若干曲牌既有宫调的变化,又有宫调法则的规范,加之凡上场脚色皆可演唱,较之杂剧剧本的分折,传奇剧本的分出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清代的梆子、皮黄地方戏确立了分场的剧本体制,它以板式变化构成全剧的结构框架,唱词的组合以上下句为单位,可短可长,从根本上突破了套曲分折和分出的局限。在这种剧本体制中,念白、做工、武打等艺术手段的作用也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得戏曲剧本有可能按照剧情的需要,灵活安排大场子、小场子、过场;又可以根据题材、体裁、风格的不同,突出某种艺术手段的作用,形成唱工戏、做工戏、武打戏、玩笑戏、歌舞戏的分工,获得丰富多彩的样式。
分场突出了戏曲剧本体制的美学特征,首先体现为点线组合的格局,以线的贯串与点的变化的有机结合,形成戏曲结构的一个突出优点:主线清楚,展示着剧情的发展方向;又在顺畅进展的故事中包含着跌宕起伏的情节,摇曳多姿。其次体现为时空的自由。舞台空间的自由转换和舞台时间的自由伸缩,拓展了构思、铺陈剧情的天地,有利于调动唱念做打等手段多侧面地刻画人物,细致地揭示了人物的心理状态。再次体现为繁简相间、隐显结合的剧情处理方法,它强化那些最有代表性的冲突、事件、情节、场面,而淡化那些次要的部分,隐去那些不必要的正面表现的部分。这是一种既经济又富丽地展示剧情的方法。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