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徽班①

  四大徽班,中国清代乾隆至嘉庆时陆续进入北京剧坛的四个徽班三庆、四喜、和春、春台的合称。

  徽班是以安徽籍(特别是安庆地区)艺人为主,兼唱二黄、昆曲、梆子、罗罗等腔的戏曲班社。开始多活动于皖、赣、江、浙诸省,在扬州地区,更以“安庆色艺最优”(《扬州画舫录》)。

  乾隆五十五年(1790),为给高宗弘历祝寿,从扬州征调了以著名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徽班入京,成为徽班进京的开始。此后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徽班相继进京。当时正是地方戏曲勃兴、花雅争胜的时期,一些新兴的地方剧种,如高腔(时称京腔)、秦腔等已先行流入北京。徽班在原来兼唱多种声腔戏的基础上,又合京、秦二腔,特别是吸收秦腔在剧目、声腔、表演各方面的精华,以充实自己。同时适应北京观众多方面的需要和发挥各班演员的特长,逐渐形成了四大徽班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表现为“三庆的轴子(指三庆班以连演整本大戏见长),四喜的曲子(指四喜班以演唱昆曲戏著称),和春的把子(指和春班以擅演武戏取胜),春台的孩子(指春台班以童伶出色)”,出现了“四徽班各擅胜场”的局面(据《梦华琐簿》)。嘉庆、道光年间,汉调(又称楚调)艺人进京,参加徽班演出。徽班又兼习楚调之长,为汇合二黄、西皮、昆、秦诸腔向京剧衍变奠定了基础。因此“四大徽班”进京,被视为京剧诞生的前奏,在京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清末宣统二年(1910),“四大徽班”已相继散落。

为您推荐

中国戏曲中国戏曲的发展过程①

  中国戏曲之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原因是它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生活的土壤。原始公社时期,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了原始歌舞。中国古老的农村中往往保持着这种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傩”就一直存留于南方的一些偏僻农村。..

将相和①

  《将相和》,(英语:The General Reconciled with the Chief Minister),中国京剧作品。取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秦强赵弱。秦王索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奉命捧璧入秦,完璧归赵。在渑池会上,秦王令赵王鼓瑟..

中国戏曲戏曲形式的不断革新①

  为了表现不同时代的生活内容,戏曲形式需要不断革新。戏曲形式的革新,首先是多方运用新的艺术手段塑造新的人物,逐渐形成新的行当。元杂剧之所以能从金院本脱颖而出,成为当时居于首席地位的独立大剧种,就是因为能在舞台..

传统戏①

鹊桥仙格律①

正体,双调五十六字,前后段各五句、两仄韵。以欧阳修《鹊桥仙·月波清霁》为代表。此调多赋七夕,以此词为正体,馀俱从此偷声添字也。谱内可平可仄俱参后词,故不复注。 按曾觌词前段结句“满座宾朋俄弁侧”不作上三下四句法..

鹧鸪天沿革①

  《乐章集》注“正平调”,《太和正音谱》注“大石调”,蒋氏《丸宫谱目》入仙吕引子。赵令畤词名“思越人”,李元膺词名“思佳客”。贺铸词有“剪刻朝霞钉露盘”句,名“剪朝霞”,又有“梧桐半死清霜后”句,名“半死桐”。..

白剧①

  白剧,白族戏曲剧种,原名“吹吹腔”。流行于云南大理地区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由吹吹腔和曲艺大本曲发展而来,同时融进部份白族民歌、舞蹈。1949年建国后,吹吹腔与大本曲剧合流为白剧。   白族吹吹腔,是一个历史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