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中国戏剧的特征①

  中国戏剧具有三大特征。

  综合性 世界各国戏剧都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综合,而中国戏曲的综合有其独特的历程和形态。从艺术因素的构成看,戏曲主要来源于歌舞、滑稽戏、说唱三种表演艺术。此外,还有武术、杂技、傀儡戏、影戏等民间技艺的参与。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把各种表演艺术集中在一个场所进行演出的习惯,唐代的庙会、宋代的“瓦舍”就是这种集中各种技艺的演出场所。它们起着促使各种技艺相互竞争、相互渗透、相互吸收的作用,终于在12世纪催生了宋元南戏、金元杂剧这样完整的戏剧体制。

  中国戏曲的综合,首先是以唱念做打为中心的表演艺术手段的综合。在各种技艺长期进行交流的艺术实践中,它们逐渐从各种技艺中被提取出来,成为戏曲的丰富表现手段,这使戏曲拥有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戏剧的独特形态。其次是文学、音乐、美术与表演的熔铸为一。在具体的剧目里,由节奏把它们统驭在一起,从而达到相互间的艺术和谐。这两种综合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表现功能,也充分发挥了曲词、音韵、色彩、表情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戏剧表演艺术。

  虚拟性 世界上的古老戏剧都是在物质条件低下、舞台技术落后的演出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古代演剧,没有布景,没有幕布,没有现代的灯光装置,舞台条件十分简陋。西方戏剧由此出发,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创造,终于走上写实的道路,力图模仿生活的原形,在舞台上制造出生活的幻觉。中国戏曲则在深厚的民族文化和美学传统的影响下,没有走上写实的道路,而是开辟出一条独特的反映生活的途径。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虚拟性。

  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生活是无限的,任何艺术表现生活都是有局限的。用有限的艺术手法和艺术手段去表现无限的生活,所有的艺术都不能不作变形,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戏曲的变形与生活的原形距离较大,这种变形手法之一就是虚拟。

  戏曲的虚拟性首先体现为对舞台时间和舞台空间处理的灵活性,即用有限的舞台空间反映无限的生活,在以时计的演出时间里反映时间跨度往往以年、月计的戏剧情节。中国戏曲就把舞台空间和时间设定、处理成不固定的、自由的、流动的空间和时间,从而突破了舞台的限制。一个圆场,十万八千里;几声更鼓,夜尽天明;一桌二椅,演化出千家万户;刹那间的思量,生发出婉转漫延的歌唱。运用自如、富有弹性的舞台空间和时间,完全由剧作者和演员予以假定,这就给予艺术创造以广阔天地,开拓了戏曲表现生活的自由领域。

  戏曲的虚拟性还体现为演员表演动作的虚拟。大凡登山、涉水、行船、走马等生活动作,皆可用虚拟动作在舞台上呈现出来。虚拟动作是虚实互补、美化了的生活动作,能够调动观众的生活经验,借助观众的联想来完成艺术创造。这就是戏曲艺术家可以在几乎是空旷的舞台和广场上,表现出异彩纷呈的场面和千姿百态的人物的奥秘所在。

  程式性 程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一种规范化的艺术形式。表演程式就是生活动作的规范化,它赋予表演动作以固定的或基本固定的格式。正冠、捋髯、上下楼、开关门等表演动作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有些程式动作有自己的特殊名称,诸如“卧鱼”、“吊毛”、“抢背”等。程式动作往往与虚拟动作融为一体,是生活动作的舞蹈化,使生活动作升华为美化和节奏化了的艺术形态。昆剧《千金记》中有一出描写项羽随叔父项梁起兵灭秦的戏,其中项羽有“且把那盔甲披装,精神抖擞”的唱词和动作,突出了项羽的威武勇猛。《缀白裘》选录此出戏时,把原出名《励兵》改作《起霸》。后来的戏曲演员丰富了项羽整盔束甲的动作,形成程式化的舞蹈套路,广泛用于其他武将整盔束甲的动作,遂名之为“起霸”。这很能说明程式动作是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活的。

  戏曲程式不限于表演动作,其他如剧本体制、脚色行当、音乐唱腔、化妆服装等带有规范性的表现形式,都可以泛称为程式。程式的普遍运用,形成戏曲既反映生活、又同生活形态保持距离;既取材于生活,又比生活夸张、精美的独特色彩。戏曲程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千百年来,戏曲艺术家为了表现丰富多彩的生活,创造性地运用、改造、发展了程式,表明戏曲程式既有规范性,也有灵活性,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它们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剧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东方艺术的特异光辉。

为您推荐

中国学世界化是中西文化交流进入更深层次的表现。对世界范围内汉学研究论着

一.文化的还原 寻根溯源是汉学论着翻译中不可忽视的技术问题之一。汉籍本身浩如烟海,文化内涵又广博精深,海外学者对它的征引宛若随意采撷,典故难寻;对它的解释或体认有时推陈出新,有时又似是而非,因此译文难..

四十年代中国文艺界对“形象思维”认识的接续和深化。

1965年底,关于“形象思维”的论争已接近尾声,从一个粗略的统计数字可以看出其规模和声势:从1954年初《学习译丛》译载尼古拉耶娃《论艺术文学的特征(作家的意见)》一文以后,截止1965年底,先后有20篇专题论文谈形象思维问题(其..

中国白话小说原出於佛教讲经。唐代佛教与俗讲之关系问题,前贤多有发明,如

本文则稍异其趣。窃以为佛教由讲经向俗讲的流变,非特西来佛学传播方式本身特点,亦与中土儒、道影响,尤其是三教竞争之动态大环境攸关,似有未经道出者。谨拈出“三教论衡”一题,略陈鄙见,弄斧班门,以为谈助云尔。 一..

一种独特的中国古代文学类群

古文论精华“复语”目标:中国特色社科文论与人文文论建设

似乎是绕了个大圈,终于回到古文论“复语”的具体目标上来了。对古文论精华“复语”努力的重点我们已经搞清楚了,但“复语”后以怎样的理论形态存在呢?或者我们要以古文论中宝贵的理论资源建构怎样的现代文..

本着本土经验实现中国现当代文学世界性的构想

  (一)站在世界的角度激活本土经验   本土经验是民族文学的根基,是发展民族文学的不竭动力,但是我们不能用静止的眼光来看待抽象的本土经验,而应本着动态发展的意识,站在世界的角度,激活隐藏在本土经验里美的元素,从而实..

本土经验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史反思

  本土经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发挥的作用是阻碍还是促进,我们无法用简单地言语来总结回答,当时就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实状况以及历史背景等因素来蓝,我们应当辩证综合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入侵,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