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剧,白族戏曲剧种,原名“吹吹腔”。流行于云南大理地区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由吹吹腔和曲艺大本曲发展而来,同时融进部份白族民歌、舞蹈。1949年建国后,吹吹腔与大本曲剧合流为白剧。
白族吹吹腔,是一个历史悠久,为白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古典戏曲剧种。据白族学者杨明先生考证,吹吹腔在大理地区的活动可追溯到明洪武年间、距今大约已有500年的历史,清光绪年间尤为盛行。最初在坝区农村流行,后退居山区,建国前已濒临危亡;大本曲剧由大本曲发展而成。据考,在唐代大本曲曲本“三七一五”山花诗体唱词就已出现,历史悠久,曲本内容丰富。是白族人民喜闻乐见、融娱乐、普及历史文化知识、伦理道德教育为一炉的一项普及文化活动。
白剧的唱词格式基本上是白族韵文“山花体”,即“三七一五”(前3句为七字句,第4句五字),或“七七一五”(前7句为七字句,第8句五字),其曲调被称为“七句半”,用白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演唱,唱腔曲调有30多种。有的按行当分,如小生腔、须生腔、小旦腔、摇旦腔,有的按人物身份、感情、动作分,如英雄腔、哭腔、抖马腔、苦腔,有的按节拍唱法分,如平腔、高腔、流水板、垛垛板、一字腔,其他尚有二簧腔、风绞雪、课课子等。唱时无伴奏,用唢呐接腔,接腔过门一般较长,变化复杂,夸张而富有表现力,用以烘托感情和加强表演动作的节奏感。打击乐采用民间舞蹈锣鼓打法,常与唢呐配合使用。
白剧的表演节奏鲜明,规律严谨,保留了较古老的面貌,它不仅有一整套专门的舞蹈性很强的程式,而且也很讲究武功。清乾隆时,72岁的艺人杨永桐,演《双猴挂印》还能翻身上梁。各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步法,并讲究“一装、二唱、三敲打”,即化装表演首先要合乎身份和性格,并且要唱得好,舞蹈和表演动作还必须与音乐丝丝入扣。白剧有一套具有特色的脸谱,只有红黑白蓝紫五色,无黄绿金银等色,笔调粗犷,着重突出人物性格。
白剧剧目丰富,大约有400多个。音乐独特,有“三腔九板十八调”声腔体系。传统戏有《火烧磨房》、《杜朝选》等400余个;新编、整理、改编的近百余。《红色三弦》、《望夫云》、《苍山红梅》曾三上北京演出;《阿盖公主》、《情暖苍山》、《白洁圣妃》、《洱海花》等20多个大小剧目曾获国家级奖励。著名代表艺人有顾跃元、李春芳、杨汉、黑明星、杨绍仁等20余人;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主要演员有杨洪英、叶新涛、马永康、杨益琨等。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