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体,双调六十七字,前后段各六句、五仄韵。以贺铸《青玉案·淩波不过横塘路》为代表。或认为此调以贺铸词、苏轼词及毛滂词、史达祖词为正体,而张炎词之叠韵,李弥逊、吴潜、胡铨词之添字,李清照词之句法小异,曹组词之句法小异又添字,毛词别首之摊破句法,赵长卿词之减字,赵词别首之句读参差,皆变体也。但诸词中,有前段第二句六字折腰,后段第二句或七字、或六字、或八字者。有前段第二句七字,后段第二句或七字、或八字者。有前段第二句六字不折腰,后段第二句或七字、或八字者。亦有前段第二句五字者。又有前后段第五句或押韵,或不押韵者。各以类列,庶不混淆。 此调后段第二句例作拗句,如欧阳修词“争似家山见桃李”,程垓词“别后谁吟倚楼句”,高观国词“入画遥山翠分黛”,吴文英词“不忍轻飞送残照”,南北宋人皆然。 又此调后段起句,宋词俱“仄平仄仄平平仄”,惟黄庭坚“烟中一线”词“别恨朝朝连暮暮”,“恨”字、上“暮”字俱仄声,“朝朝”二字俱平声。第二句,宋词俱“仄仄平平仄平仄”,惟曹冠“烟村茂樾”词“枝上莺歌如解劝”,“如”字平声,“解”字仄声。前后段第三句,宋词俱“仄仄平平平仄仄”,惟石孝友词“剪剪霜风落平野”、“别后知他为何也”,“落”字、“为”字俱仄声,“平”字、“何”字俱平声。此等句法,宋人间一为之,非定格也,若汇参入图,恐失此调本体,故但详注以备考证。谱内可平可仄悉校所采诸词。
变体一,双调六十七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以苏轼《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故居》为代表。此与贺铸词同,惟前后段第五句各不押韵,宋元词如此填者甚多。
变体二,双调六十八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以李弥逊《青玉案·杨花尽教难拘管》为代表。此苏轼词体,惟后段第二句八字异。《松隐集》曹勋词二首正与此同,但曹词前后段第三句“趁得梅花先春到”、“正怕和风都开了”俱作拗句。 按此词前后段第五句第四字俱用平声,又与诸家异。
变体三,双调六十六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以毛滂《青玉案·新凉》为代表。此词前后段第五句俱不用韵,与苏轼词同,惟后段第二句作六字折腰句法异。宋有吕渭老、王炎、沈端节诸词可校。 元顾德辉词亦填此体,惟换头句“红入花腮青入萼”,两“入”字俱仄声,“腮”字平声。
变体四,双调六十六字,前后段各六句、五仄韵。以史达祖《青玉案·蕙花老尽离骚句》为代表。此词前后段第五句用韵,与贺词同,惟后段第二句作六字折腰句法异。宋有黄公绍词可校。
变体五,双调六十六字,前后段各六句,五仄韵、一叠韵。以张炎《青玉案·万红梅里幽深处》为代表。此与史达祖词同,惟前后段第四句多押一韵,第五句用叠韵异。
变体六,双调六十八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以吴潜《青玉案·人生南北如歧路》为代表。此即苏轼词体,惟前段第二句亦作七字异。 按张矩词前段第二句“秋在黄花羞涩处”正与此同,但“羞”字平声,“涩”字仄声。
变体七,双调六十九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以胡铨《青玉案·宜霜开尽秋光老》为代表。此亦苏轼词体,惟前段第二句七字,后段第二句八字异。
变体八,双调六十七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以李清照《青玉案·征鞍不见邯郸路》为代表。此即苏轼词体,惟前段第二句六字不折腰异。
变体九,双调六十八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以曹组《青玉案·碧山锦树明秋霁》为代表。此与李清照词同,惟后段第二句八字异。 按曹词别首前段第二句“在家纵贫亦好”,后段第二句“正思乡、惊时梦初觉”,正与此同。
变体十,双调六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五仄韵。以毛滂《青玉案·今宵月好来同看》为代表。此词前段第二句六字,后段第二句八字,与李弥逊词同,惟前后段第四、五句减一字作七字一句,两结添一字俱作六字句异。 又按前后段第三句第六字用平声,俱作拗体。所谓宋人间一为之,原非定格也,至第四句前后平仄亦不同,惜无别首可校。
变体十一,双调六十六字,前后段各六句、五仄韵。以赵长卿《青玉案·恍如辽鹤归华表》为代表。此即贺铸词体,惟前段第二句五字异。 按赵词别首前段第一、二句“结堂雄占云烟表。万象争呈巧”,正与此同。
变体十二,双调六十八字,前段五句四仄韵,后段六句四仄韵。以赵长卿《青玉案·梅黄又见纤纤雨》为代表。此词前后段第一、二、三句与吴潜词同,前结两句与毛滂“今宵月好”词同,但少押一韵。后结三句仍照苏词体填,句读参差,亦变调也,采以备体。 按后段第二句不作拗体,亦与诸家异。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