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是山野之歌。歌者以大自然为舞台,兴之所至,尽情抒发,或婉转秀丽,或高亢入云,悠扬悦耳的歌声,与天地相共鸣,在山光水色间回荡。
山歌的音乐,主要不是配合劳动,却常常是伴随劳动而存在。或者可以说,它已经开始朝着从劳动的制约下解脱出来的道路迈出了一大步,而趋向于“独立”的艺术创作活动了。例如牧童们骑在马背上,照顾一大片羊群在草滩上吃草时,他也是在劳动,但是这种劳动丝毫也不会影响他诗兴大发而放声高歌,美丽而辽阔的天然背景,为歌手提供了最好的活动场地。
山歌大多是以独唱或对唱形式出现。见景生情,即兴编词,是民歌手的拿手好戏。山歌的音乐极富地方特色,是民歌中风格性最强的品种。山歌在许多地方还有自己习惯的专用名称,例如在草原称为牧歌,水乡叫做渔歌,平川称为田歌或田秧歌的,大体上与山歌的性质相类似。而在陕北叫做“信天游”,山西称为“山曲”,青海、甘肃、宁夏一带叫做“花儿”,安徽称为“慢赶牛”等,都是山歌中有名的品种;又如江南的江、浙山歌,闽、粤
客家山歌,云、贵、川的高原山歌等等,也常常引起人们的兴趣。
在一些地方,人们自豪地把山歌聚集的家乡称作“歌海”,这并不仅仅是一种夸张,而是代表了一种感情。当一个人在莽莽原野或高山密林独步行走,饥渴交加之时,忽然隐约传来嘹亮悦耳的山歌,那是何等亲切的希望的声音!一切旅途疲劳和不安的心情,都会马上一扫而光了。
山歌的歌词,都是精美的诗篇,有些地区,很喜欢采用七言的句法。北方的“信天游”、“山曲”和“爬山调”(内蒙古西部汉族山歌),都是二句体,这种简练的“上下句”结构,不正是我国民族音乐所习用的语法特征吗!在民族器乐曲,民间说唱及戏曲音乐中,到处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变幻多姿的上下句;而在南方的许多山歌,则常运用四句体的结构,群众也有一个形像的名称,叫它做“四句头”。这是两种比较基本的格式,但在音乐处理上,还有许多自己的手法。南方诸省中,还有一种五句体的“五句头山歌”,以及加扩充句的“赶五句”形式。人民驾驭语言的本领,是十分惊人的。
山歌的艺术形像鲜明、生动,只需举两个例子就够了。例如要赞美山歌的“多”,那真可以说是“一把芝麻撒上天”,这种巧妙的比喻,比直接讲“山歌好比满天星”要有些韵味。“南京唱到北京去,回来还唱两三年”,虽是夸张之语,却令人感到真实,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民歌的多,确是如此。
另一首唱道我们的山歌之多,多如牛毛,歌者不是概括地描绘,而像是给了一个特写镜头。
第一首“撒上天”自由舒展,比较规整,语言节奏的顿挫,体现在旋律的节奏上,是每句两“顿”,可稍作延长处理;第二首“牛毛多”则更为奔放不羁,其中采用加衬、加垛的手法,更显得情绪活跃,出色地表现出劳动人民开朗、乐观的性格。像中间两句,本来可以只是“吓走十个老歌手,填满十个山窝窝”的,在这里却是刻划入微,不厌其烦地花费笔墨,处理为“吓走一个、两个九个,十个老歌手,填满十个、九个两个,一个山窝窝”,妙人妙语,如闻其声,而这首民歌的情趣,也正在这里。
山歌所表达的内容,是相当自由,相当丰富的。传统的山歌,反映爱情方面的题材广泛,手法多样,历史悠久,人们很喜欢传唱。其他各种生活内容,用山歌形式来表达,也都很为出色。山歌,是一种表现力强,适应性强,善于变化的机动灵活的民歌品种,是一种朴素的民歌。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