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的民歌中,反映爱情生活内容的,占相当的比重,这与汉族的民歌情况是相同的。各族青年男女通过民歌,表达了他们对爱情生活的追求和响往,也表达了他们对旧社会封建制度下包办婚姻的不满。因而这一类民歌,词句质朴、感情真挚、音乐优美,其中优秀之作,今天听起来仍然感到亲切和真实,有深刻的艺术感染力。
我国有的少数民族,每年都有定期集会歌唱的活动,如西北地区回族的“花儿会”,西南地区壮族的“歌圩”等,他们所唱的歌曲,爱情的内容占多数。此外,还有许多民族在农闲之时,男女青年以唱歌来作为谈爱,如苗族的“游方”、布依族的“浪哨”、瑶族的“闹门墙”等,歌曲的内容多为爱情的诗篇。
“花儿会”主要是唱“花儿”。“花儿”是流传于甘肃、青海、宁夏的回、汉、藏、土、撒拉、保安、东乡等族一种风格独特的民歌。“花儿”又叫“少年”,原是对歌时男方亲昵地称女方为“花儿”,女方称男方为“少
年”,后来“花儿”就成为流行这些地区民歌的名称。每年农历六月初,在甘肃莲花山举行的“花儿会”规模最大,届时附近各族的歌手和游客纷纷前往,人数多达数万之众,活动连续五、六天。在通往莲花山沿途热情好客的群众,用马莲草和柳条拧成绳索,拦截参加“花儿会”的歌手,举行赛歌。
然后沿着崎岖的山路登莲花山,边走边唱。到了莲花山顶峰,他们露宿山上,彻夜歌声不断,至兴尽而散。
“花儿”因流传地区歌词句式和演唱风格的不同,一般把它分为三种类
型:
(1)河湟花儿。歌词句式有四句为一段的,也有五、六句为一段的。曲调叫作“令”,不同的“令”有不同的曲调。用真声唱叫“苍音”,用假声唱叫“尖声”;女的用真声唱,男的真假声并用。这一类“花儿”又可分为“短调子”和“长调子”。前者结构规整,节奏紧凑,旋律平稳,多用真声唱,如《白牡丹令》、《哈啷啷令》等;后者旋律起伏较大,常延长高音,速度缓慢,声音高亢,如流传较广的青海花儿《三起三落令》(又名《上去高山望平川》。)
(2)洮岷花儿。歌词句式有三句一段和四句或六句一段的;四句以内的叫“单套”,四句以上的称“双套”。语言质朴,刻划细腻。演唱时一领众和,如《莲花山令》、《铡刀令》等。
(3)陇中花儿。歌词句式为四句一段,曲调分“慢调”,“快调”和“快慢调”三种。曲调优美,感情深沉。
“歌圩”是壮族地区规模较大的唱歌活动,多在农闲季节举行,每次连续两三天。“歌圩”之日,人们成群结队从四面八方汇集。青年男女一到圩场便物色唱歌对象,三、五人为一组对唱。所唱的歌内容广泛,有盘问、猜谜、故事等,以对唱情歌为主,其内容有查问、赞美、初交、深交、前后对唱恋爱生活的整个历程。如果双方认为有必要,相约到村里继续对唱,地点一般在女方家,姑娘在屋内,小伙在屋外,隔着篱笆或门窗,唱到天亮。如果双方同意,交换礼物,海誓山盟。如果一方中途离去,表示作罢。
壮族民歌按其歌词形式来看,分为“欢”、“诗”、“加”等。在字数上有五言、七言、五七言嵌句和长短句等;在句数上有四句、八句、十二句等,讲究韵律。在曲调上种类繁多,有的以流行地命名,如《靖西调》、《德保山歌》等;有的以歌词的格式命名,如《四句欢》、《七字欢》等;有的以歌词中的衬字命名,如《拉了拉》、《了罗》等;有的以歌词的句式和衬字命名,如《五言罗嗨》、《七言罗嗨》等。
《林中来了白裙子》这首流行于德保的壮族民歌,属于“诗”一类的两声部民歌。演唱时通常是由一人唱高声部,其余几个人唱低声部。音乐的结构是四句子,四声羽调式音域不宽,但旋律甚为流畅,常常出现大小二度,完全四度和五度等和音,其中的大二度和音很有特点。这类歌曲不仅在“歌圩”中唱,平时也唱。
我国多声部民歌十分丰富,壮、侗、瑶、苗、畲、毛难、仫佬、高山等民族都有,而且蕴藏较多。这些多声部民族的形成,同这些民族集体的劳动生产、成群结队的对歌,以及人们的审美习惯有密切关系。瑶族流传一首歌谣:
“一人唱歌不好听,
唱歌还要两个人;
灯盏还要双灯草,
一根灯草火不明。”
这首歌谣说明了他们对多声民歌的审美观点。
这些多声部民歌,既有基本同一旋律而派生发展的支声合唱,也有模仿复调与和声的合唱。各民族的多声部民歌,各有不同的规律和特点,它是民歌中一朵鲜艳夺目的花朵。
“游方”是贵州苗族青年男女用唱歌来表现爱情的一种活动。每当农闲的夜晚,青年小伙结伴(一般是两人)到邻寨邀请姑娘出来对歌。他们先在寨子外头高声唱起《飞歌》。这一首曲调基本由1,3,5三音列组成,音程跳动较大,忽高忽低,最后一声呼喊,好让姑娘们听到自己的歌声,走出寨外对歌。这首简洁而有特点的曲调,被人们改编成各种题材。
“游方”时所唱的歌曲,从内容上有一套较完整的程序,大致是初相会时互相以歌询问、互相了解、单身的苦闷;然后再唱一些赞美对方,表示倾慕之情的内容。最后唱歌告别,相约下次对歌。经过若干次的对歌建立感情,互送礼物,互许心愿。对唱时所唱的曲调,比较抒情,轻声低唱,感情细腻,不像《飞歌》那样高亢。
“花儿会”、“歌圩”和“游方”等,是一种集体对歌的活动,以表达青年男女的爱慕之情。但是在民间流传大量的爱情歌曲,大多数是以自编自唱、自我抒情的方式出现的。即使用对唱的形式,也仅限于男女两人。同样是以爱情为内容的民歌,各个民族又有其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风格特点。例如蒙古族的爱情民歌,即用短调来唱,也有用长调来唱的。
蒙古族的所谓短调,是指流行于半农半牧区,曲式严紧方整,节奏鲜明,旋律流畅的民歌,如《嘎达梅林》。所谓长调,是指流行于牧区,曲式长短不一,节奏自由,旋律悠长,音程跳动幅度较大的民歌,《辽阔的草原》就是属于这一类。
这首民歌,歌词运用比兴,先是描写草原虽然辽阔平坦,但也可能有泥滩沼泽;然后诉说内心的衷情,不知姑娘的心愿。曲调上下两句,是五声羽调式,每个乐句的开始旋律都从逐渐向上发展,然后又逐渐下行,起伏跌宕和悠扬婉转的旋律,自由抒展的节奏,表达了青年对姑娘的深情。
维吾尔族反映爱情的歌曲是大量的,由于地理环境和语言等因素,形成不同的风格。大体上可分为:
(1)南疆以喀什为中心的民歌,曲调委婉,更多的保留传统古朴的风格。
如《茉莉古勒》等。
(2)东疆以哈密、吐鲁番一带为中心,由于与毗邻的汉族来往密切,民歌的结构较完整,较多的五声音阶,因而具有维、汉两族的风格。如《阿拉木汗》等。
(3)北疆以伊犁为中心。民歌的结构多长短句,旋律清新,节奏鲜明。
如《加乃》、《情人,你的痛苦》等。
哈萨克族的《玛依拉》是最为人们所熟识的一首歌曲。据说玛依拉是一位姑娘名,她长得美丽活泼,又善于歌唱,年青的牧民对她非常羡慕,常来到她的毡房外,倾听她美妙的歌喉。这首歌的结构是四句头,第一、二、三句的旋律基本相同(只第三句末有小小的变化),第四句是新的素材,加上衬字、衬句,发展成为一个长句子。曲调轻盈明快,表现了玛依拉天真活泼的性格。365
朝鲜族的民歌旋律优美,节奏富有舞蹈性,常常采用4、8、8等节拍。
《道拉基》是一首反映不幸的爱情生活的民歌。它的内容是表现了一位朝鲜姑娘因情人不幸死去,她借口上山挖桔梗(一种野菜,朝鲜语叫“道拉基”),去情人的坟上献花。
这首民歌的结构是较为特殊的,它的歌词六句为一段,在前四句和后两句之间挟以衬词。曲调的前四句其实是由上下两句组成,第五句是唱衬词,第六第七句的曲调又是上下句的变化重复。它的句式是:ABABCA1B,这样便由简单的上下句发展为较长的曲调,手法既高明又简炼。
云南白族青年男女用以表达爱情时所唱的山歌,白族人民叫“白几库”,意为“自由”,但人们都称它为《白族调》,主要流行在大理、洱海、剑川一带,各有不同的曲调,其中以大理的《白族调》较有代表性。
《白族调》(大理)分男腔和女腔,用于男女对唱。如独唱则各唱各的曲调。歌词句式独特,名为“山花体”,即一段完整的歌词共有七句,分为上下两阕,上阕三句,句式“七七五”(即前两句为七字句,后一句为五字句),下阕为“七七七五”(即前三句为七字句,后一句为五字句)。女腔的曲调是五声宫调式,男腔的曲调是五声徵调式。对唱时形成转调的关系。
衬句是“嗨哟。”
少数民族民歌中的爱情诗篇最为丰富,也最为动人。它的歌词的格式多种多样,有五字句、七字句、十一字句,也有长短句(如白族的“山花体”)等。广泛运用比兴和夸张的手法,语言朴素洗练,表达感情真挚,形象鲜明。它的音乐结构形式琳琅满目,有结构短小的上下句,也有结构较长的四句、六句以及长短不一的乐句;有单声部的,也有多声部的(如壮、侗、高山族等的民歌);有山歌风格的(如“花儿”等),也有小调风格的(如新疆伊犁的维吾尔民歌等);有的对唱的爱情歌曲,由于男女声的差异,运用同主音转调,各唱不同的调式(如“白族调”)。音乐的旋律优美抒情和歌唱性是这一类民歌的共同特点。
许多优秀的爱情民歌,都是由于它歌词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它的音乐优美动听,因而至今仍有它的生命力。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