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号的故事
小号是一种装有杯形号嘴的高音铜管乐器,是管弦乐队、军乐队、铜管乐队和爵士乐队中的重要乐器,也是一种重要的重奏和独奏乐器。吹奏者用嘴唇顶住杯形号嘴来吹奏,嘴唇的振动引起号管内的空气柱的振动而发音。小号的发音原理与圆号相同,用调整唇部的张力与气息的缓急的方法可以奏出泛音列中的某一泛音。唇部张力越大,气息越急,则号管内的空气柱可以分为更多的等长部分的振动,所发的音也就越高。(请参阅圆号的有关部分)
泛音列基础音的绝对音高是由号管的长度决定的,小号不能吹出基础音。小号因号管短而粗,一般只能吹出第二泛音到第八泛音(有人可吹至第九、第十泛音)之间的音。
小号最早的祖先是有号嘴的动物形号角(如蛇形号角、兽形号角等),这种号角后来为一种直式小号所取代。到13世纪时出现了一种类似小型萨克管的小号。我们比较熟悉的那种小号是到15世纪时才有的。这是一种自然小号,只能吹奏泛音列中的几个音,长时期只是用于仪礼或军乐。到17世纪初,发明了变调管,可以利用变调管来改变乐器的调。变调管是一段补充的号管,实际上是加长了乐器基本号管的长度,从而降低了乐器的调。蒙特威尔第是第一个利用这种小号的著名作曲家。
自然小号是一种没有活塞等装置的小号,号嘴插在向号管吹送气息的一端,号管是逐渐扩大的圆椎形,只有中段是圆柱形,号管的气息出口处向外扩展,形成喇叭口。
自然小号只能吹出一个调上的泛音列,所以演奏时要根据作品的调性选用相应调性的乐器,常用的有F、E、bE、D、C、bB及A(极少用)等调的乐器,但不管用的是什么调的乐器,经常是采用改调记谱法,一律改写成C调,只在谱上注明所用小号的调,便能奏出所要求的音高。
从18世纪80年代到19世纪初试验在小号上安装像木管乐器那样的音键。海顿1796年就是为这种小号谱写了那首著名的小号协奏曲。这种装有音键的小号并没有流传多久,到19世纪初发明了活塞小号。
活塞小号有三个活塞(有直升式活塞与回旋式活塞两种,作用相同),活塞的作用是把附加的号管连接到基本号管上去,从而降低了整个乐器的调
11
子。三个活塞的作用与圆号相同,可依次降低1、2和12个全音。因此这种
有活塞的小号就能吹奏全部半音。在应用了活塞之后,还可以用改变装在基本号管弯曲处的“U”形变调管位置的方法来调整乐器的音高,拉到最长时几乎可使乐器的整个调子降低一个全音。
从音域来讲,小号是管弦乐队中最高的铜管乐器。在整个音域中声音都很华丽、辉煌。但第二泛音稍嫌粗野,有些不稳定,吹低音时更为明显;第二泛音不能发出很强的音量;在第三泛音到第六泛音上用ff吹奏时可发出极响亮辉煌的声音,弱奏时发音嘹亮又有歌唱性;第八泛音声音紧张;第九、第十泛音发音勉强,最高音很难吹奏。
小号可以奏出很好的断音,可采用“单吐”、“双吐”和“三吐”演奏法,单吐法在小号上可吹得很出色。小号在演奏上很为灵敏,能辉煌地奏出自然音阶和半音音阶的经过句、琶音和分解和弦等。吹奏小号气息消耗较少,能吹出宽广悠长的色采鲜明的乐句。
小号常加用弱音器(用consordino来表示),不仅能大大改变发音的
力度,而且也改变了音色。现在使用的弱音器的种类很多:有直式、杯形、哈蒙式(又称哗—哗弱音器)、柱塞式、单色等。长时间使用弱音器会使人厌倦。在爵士乐中使用弱音器(如哗—哗弱音器)时能将小号的音色改变到难以辨认的程度。
除了上面已经提到的海顿的bE大调协奏曲外,小号常用的乐曲有维瓦尔第的小号协奏曲,洪梅尔的bE调协奏曲、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野蜂飞舞》等。小号在贝多芬的《莱奥诺拉序曲》、华格纳的歌剧《帕西法尔》及德沃复克的《自新世界变响乐》中均运用得很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