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号是不用活塞而用伸缩管的铜管乐器,故又名伸缩长号或拉管。起源于15世纪中叶,1520年经门舍尔改进成目前的这种形状,它是最早(除鼓以外)就制成现在这种形状的乐器。初期主要是作为铜管合奏中的乐器用于教堂音乐,到18世纪中期被管弦乐队采用。
长号由两个部分组成:1.带有杯形号嘴的圆柱形号管,在下三分之一处开始扩大,形成喇叭口;2.插在第一部分号管中的“U”字形伸缩管。演奏者左手握乐器,右手持伸缩管,拉出或缩入伸缩管也就改变了长号号管的长
度,可以吹奏出不同调的泛音列(请参阅圆号的有关部分)。长号的伸缩管有7个把位,每伸长一个把位就降低半音。
第二至第七各把位分别把泛音列顺次降低半音,第七把位比第一把位降低三个全音。吹第七把位时,右手完全伸直。伸缩管只有很少一部分留在另一部分的号管中。
长号的种类很多,主要的有中音长号、次中音长号和低音长号。巴赫、格鲁克、莫扎特和青年时代的贝多芬都曾用这三种长号谱写过长号三重奏曲。
中音长号有bE调和F调两种,在16~18世纪时很为流行,作为铜管乐器中的高音乐器,到19世纪初期就逐渐用得少了,但到19世纪末还常用中音长号来吹奏显示高音但又要吹得很弱的音。
bB调的次中音长号是长号中最典型的,主要是用第二泛音以上的音。低音长号有F调与G调两种,前者主要流行于德国及欧洲中部,后者从
17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被英国铜管乐队普遍采用。低音长号因号管极长,所以发音有些迟钝,基础音也很难奏出。由于伸缩管太长,为了便于吹奏最低的把位,常在伸缩管上装一个柄。
除了上述三种长号外,还有一种次中音低音两用长号,目前使用极广。这种长号是1939年创造的,是在bE调的次中音长号上增加一个长约一公尺的附加变调管,由左手姆指控制的活塞(即所谓的“四度活塞”)使它与基本号管连接,使乐器降低四度变成F调的低音长号。应用“四度活塞”时,号管变得相当长,伸缩管各把位之间的滑动距离也都加大,因此只能使用六个把位。“四度活塞”不仅在奏低音时需要,有时在吹奏高音时也需要,特别是在演奏级进滑音时常要用“四度活塞”。使用“四度活塞”时发音会丧失某种程度的鲜明性。
此外还有一种活塞长号,首创于19世纪20年代,比较容易吹奏。现在已很少使用,活塞长号在吹奏需要连续迅速变换把位的乐句时比伸缩长号方便。
长号因从发明时就能演奏半音的乐器,所以是按实际发音记谱,毋需移调。一般用次中音谱表记谱。在管弦乐队中常用三支长号。
各音位的第一音(基础音)称为底音(Pedaltone)。理论上在所有七个音位上都应该能奏出底音,但实际上可用的只有头两个音位的基础音(大字组的bB和A),奏bA已无把握,G则完全无把握。第二泛音与第一泛音不同,具有破裂声,强奏时发音辉煌,弱奏时暗哑,第三泛音至第六泛音的声音光辉嘹亮,强奏时有威力,弱奏时柔和如歌;第八泛音还带有圆号的色采;第九泛音,特别是第十泛音发音困难,声音压抑,表现力差。长号加用弱音器时发音会偏高,把伸缩管向下拉长一些就能得到准确的音准。
伸缩长号远不如有活塞的乐器发音灵敏与精确,在奏音阶式经过句时不如小号,也不及圆号。用连奏法时,常会带有滑音而使发音不够清晰。长号的断音奏较迟钝,“双吐”与“三吐”也不灵活,因乐器发音迟钝,所以一般不采用。可是长号可以用迅速滑动伸缩管的方法奏出特殊的级进滑音效果。但级进滑音在音程上不能大于减五度(也就是第一至第七把位之间的距离),但并不是任何一种减五度音程的级进滑音均能在长号上奏出,如果级进滑音的开始音与终止音不在同一泛音上就无法奏出。在使用“四度活塞”时只能奏出纯四度的级进滑音。
长号的气息消耗极大,吹低音时尤甚。所以吹奏宽广悠长的曲调非长号所长,长号善于表现稍快而短促、响亮、雄壮的乐句。
长号在瓦格纳的歌剧《汤豪塞》、埃尔加的交响序曲《在伦敦城中》、肖斯塔科维奇的歌剧《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中均有很有效果的演奏。大号也可作为独奏乐器,但不多见。在莫扎特的《安魂曲》中可见到长号独奏的佳例。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