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琴可分为管风琴和簧风琴两大类。
Ⅰ.管风琴
管风琴是一种用手与脚同时演奏的大型键盘式管乐器,音域宽广,音量宏大,音色丰富,堪与管弦乐队媲美,故有“乐器之王”的美称。
管风琴有悠久的历史,纪元前已有了最原始简陋的管风琴。最早的管风琴的音管只是一些唇管,用气袋将空气压入装有水的风箱中,以水来积压空气。按动琴键时,将空气送入唇管发音,故有水风琴之称。到14世纪时,在唇管外又增添了簧管。16世纪后管风琴的形状由小变大,现在最大的管风琴的音管多达一万余根。
管风琴是由手键盘、脚键盘、音栓、音管、鼓风装置(过去是用手或脚来操纵,现在是用电来控制)和联结器(过去是机械的,现在是气动或电动的)组成。按动琴键则带动阀门打开空气进入音管的孔,把空气送入相应的音管而发音。即使是最小型的管风琴也有数套音管。每套音管是由特定音色的不同音高的音管组成。各套音管的音色各不相同。音管可分为唇管和簧管两大类。唇管又可分为主要唇管、长笛型唇管和弦乐型唇管等;簧管又可分为合唱簧管与独奏簧管。音管由音栓控制,能使各套音管单独发音,也可结合别套音管一起发音,使声音具有不同的色彩,管风琴有几十个到一百多个音栓,还有两排、三排、四排、甚至五排手键盘和一至两层脚键盘。手键盘操纵高音,最高音可达C4。脚键盘管低音,可以低至C2。英国利物浦圣公会教堂、伦敦圣保罗教堂、美国大西洋城议会大厅等处的管风琴是目前最大的。
管风琴最初只是一种教堂乐器,后来也用作世俗音乐的乐器。从梅鲁洛(1553—1604)到巴赫是管风琴的最盛时期,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管风琴音乐手稿是出于15世纪。目前制造的管风琴是趋向于恢复巴洛克时代的音响。
Ⅱ.簧风琴。
簧风琴也是一种键盘乐器。演奏时,演奏者脚踏风板。手弹键盘,引风振动簧片而发音。簧风琴通常是作为管风琴的替代品,一般体积较小,音域较窄,只有三至五个八度。但有的大型簧风琴也有二排或三排手键盘和一排脚键盘。簧风琴和管风琴相似,也用一些音栓来产生不同的音色。簧风琴音量的强弱不像钢琴那样靠演奏者手指触键力量的大小,而是由演奏者踏踩的风板来控制。
风琴过去主要是用于教堂,是举行宗教仪式中经常使用的乐器。早在15世纪,教堂里盛行一种名为素歌(PlainSong)的赞美诗,演唱中有些段落常用风琴的独奏来代替歌唱,与歌声交替进行以求变化。这种形式被称为风琴赞美诗(organhymn)。此后有一些以宗教性大合唱的旋律为依据谱写成的风琴曲,称为风琴合唱曲(organChorale)。在天主教的弥撒曲中,根据经文歌词的段落,用风琴与歌声交替演奏、演唱,这种形式称为风琴弥撒曲(organmass)。到18世纪J·S·巴赫时期,风琴音乐有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风琴演奏家与作曲家,其中以巴赫对风琴音乐的贡献最大。巴赫不但是位出色的风琴家而且为风琴谱写了大量乐曲,如序曲、赋格曲、托卡他曲、幻想曲与卡农曲等。20世纪在欧、美各国又掀起了复兴风琴的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