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对联

在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卷帙浩繁的著作中,有一副挽丁耀卿联,收在《集外集》中。联云:“男儿死耳,恨壮志未酬,何日令威耒华表;魂兮归去,知夜台难瞑,深更幽魄绕萱帏。”此联作于1901年12月,丁是绍兴人,鲁迅先生在南京矿务铁路学堂求学时的同班同学。挽联表达了先生对丁未能一展抱负而溘然离世深感痛惜,无限怀念之情溢于言表。

1935年夏天,鲁迅先生还写过一副悼念瞿秋白同志的挽联。30年代初,他与瞿秋白在上海共同领导革命文艺运动,在斗争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35年6月,瞿秋白同志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鲁迅先生万分悲痛,挥笔题写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雄鬼,死不还家”的挽联,高度评价瞿秋白同志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表达自己踏着烈士血迹,誓与敌人斗争的雄心壮志。

除创作对联外,鲁迅先生还灵活运用古人诗文,写过不少集句联。如至今尚挂在北京鲁迅故居的自勉联:“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鹕之先鸣。”此联乃是集屈原《离骚》句而成,大意是说盼望太阳不要很快落下,怕先听到杜鹃鸟的叫声,说明光阴易逝,岁月不再,先生意在勉励自己珍惜时间,勤奋工作。又如鲁迅先生曾集清代金石篆刻家何溱的诗句,书赠瞿秋白同志:“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此联表达了他对瞿秋白极为敬重与信任的感情,语约情深,感人肺腑。

为您推荐

珠联璧合──对联的故事对联史略

对联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有悠久的历史。 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书籍中,就存在许多含有对偶因素的句子。例如,《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老子..

中国第一联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代,由于人们缺乏科学知识,将某些自然灾害和生老病死现象,误认为是神鬼作怪。于是,便在春节时,用传说可以“驱鬼避邪”的桃木,制成一寸多宽、七八寸长的..

对联中的讽刺与幽默

讽刺与幽默常常像是一对孪生兄弟,讽刺中含幽默,幽默中又带讽刺。对联中运用了讽刺和幽默的手法,可以淋漓地喜笑怒骂,可以善意地批评规劝,使人读了之后,有的令你解颐,有..

苏东坡妙联显才华

“神来之笔”

某地有个颇有点名气的老员外,是个秀才,平日里十分自负,言谈之中,连苏东坡也不在他眼里。有一年,正值他头房夫人六十大寿之时,听说苏东坡即将从这里路过,他想:何不趁此..

巧用《诗经》解难题

苏东坡有个朋友有意用难题考他,对他说:“我有个十分简单的上联,只有五个字,如果你能用一顿饭的工夫把它对上,我就佩服你。” 苏东坡说道:“哪里要用一顿饭的工夫,如果是..

智对黄山谷

一日,苏东坡与黄山谷郊游归家时,时值红日西坠,但见晚霞似火,映红江面。黄山谷胸中涌上一联,便停步对苏东坡说:“想那曹子建当年七步成诗,成为千古美谈,你我三步一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