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在“五四”运动中的作用


不少人把对联看作一种争奇斗巧的笔墨游戏,一种茶余饭后的快意消遣,就连著名学者梁启超也视之为“苦痛中的小玩意儿”。实际上,作为文学形式之一的对联与政治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近代、现代历史上,革命人民都曾把对联作为团结群众、打击敌人的武器。笔者这里要谈的便是1919年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爆发后对联起的极其重要的作用。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学生走出校门,前往天安门广场集合。游行队伍里高举着一副落款为“北京学界同挽”的挽联:

卖国求荣,早知曹瞒遗种碑无字;

倾心媚外,不期章惇余孽死有头。

这里的“曹”和“章”,指的便是倾心媚外、卖国求荣的曹汝霖、章宗

祥。

5月18日,北大召开隆重的追悼会,悼念因过度劳累吐血而死的北大学生郭钦光。在追悼会场郭钦光的遗像两旁挂有许多挽联:

力争青岛;

死重泰山。

谁令伯仁至此?

其视陈东何如!

——上海女子中学

庆父不去,鲁难未已;

陈东而去,宋事可为。

——北京师范学院

联语中,“庆父”用的是春秋故事,这里指曹、章二贼;陈东是北宋钦宗时太学生,坚决主张抗金,这里指郭钦光。这些挽联都表现了当时人民群众强烈的反帝爱国的革命精神。

6月9日,天津学生联合会在河北公园中心的小亭子的木柱上贴的一副对联是:

振民气合民力万众一心;

御国敌除国贼匹夫有责。

表现了人民团结战斗的决心。

为了哀悼牺牲的同志,某大学师生写了这样一副挽联:

爱国者,无辜受戮,窃国者,法外逍遥,面对这残暴措施,谁个不冲冠怒发?

已死的,播下种子,未死的,努力耕耘,肩负此艰难任务,人人都咬紧牙关!

此联悲壮激烈,通俗易懂,令人热血沸腾。

上海各界人士声援被捕学生的对联是:

学生曰冤,定卜三年不雨;

同胞受辱,可兆六月飞霜。

此联用齐妇含冤和邹衍下狱的典故,语痛意昂,观者无不动容。

四金刚捧日,的确可杀;

众商行罢市,尤须坚持。

四金刚是指段祺瑞、陆宗舆、曹汝霖、章宗祥四个卖国贼。此联语意双关,骂得痛快。
闸北区一家鸟店,贴的一联更是耐人寻味:

三鸟害人鸦鸽鸨;

一群卖国鹿獐螬。

此联谐音双关,痛斥陆、章、曹害人卖国。

跑马厅的对联:

哪有心神看跑马;

正应筹策补亡羊。

对联说出了很多人的心里话。

南京路上有一家服装店,单独开门营业,立即有人贴上一联加以讽刺:

你们雪耻雄心,全市罢工!

本店金钱主义,孤独开门。

店主一见,连忙关闭店门,并表谢罪。

上海白云寺门前的大匾,原为“普天同庆”,被改为“普天同愤”,并贴上一联:

学生被捕神流泪;

贼奸窃国鬼兴悲。

这副对联把当时天怒人怨、鬼神共愤的情景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斗争胜利后,南京路各商店又纷纷换上新对联共贺:

共争青岛归还;

同看国贼罢黜。

欢呼学生复课;

庆贺商店开门。

这些对联表达了人们欢呼胜利的无比喜悦之情,对卖国贼的可耻下场,人们更是拍手称快。

对联,在“五四”运动中的确起到了激励人们同仇敌汽、投身于火热斗争的巨大作用。

为您推荐

珠联璧合──对联的故事对联史略

对联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有悠久的历史。 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书籍中,就存在许多含有对偶因素的句子。例如,《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老子..

中国第一联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代,由于人们缺乏科学知识,将某些自然灾害和生老病死现象,误认为是神鬼作怪。于是,便在春节时,用传说可以“驱鬼避邪”的桃木,制成一寸多宽、七八寸长的..

对联中的讽刺与幽默

讽刺与幽默常常像是一对孪生兄弟,讽刺中含幽默,幽默中又带讽刺。对联中运用了讽刺和幽默的手法,可以淋漓地喜笑怒骂,可以善意地批评规劝,使人读了之后,有的令你解颐,有..

苏东坡妙联显才华

“神来之笔”

某地有个颇有点名气的老员外,是个秀才,平日里十分自负,言谈之中,连苏东坡也不在他眼里。有一年,正值他头房夫人六十大寿之时,听说苏东坡即将从这里路过,他想:何不趁此..

巧用《诗经》解难题

苏东坡有个朋友有意用难题考他,对他说:“我有个十分简单的上联,只有五个字,如果你能用一顿饭的工夫把它对上,我就佩服你。” 苏东坡说道:“哪里要用一顿饭的工夫,如果是..

智对黄山谷

一日,苏东坡与黄山谷郊游归家时,时值红日西坠,但见晚霞似火,映红江面。黄山谷胸中涌上一联,便停步对苏东坡说:“想那曹子建当年七步成诗,成为千古美谈,你我三步一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