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联评鲁迅

鲁迅与郭沫若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有崇高的地位,他俩都是著名的文学家。郭沫若与鲁迅曾有过不必要的误会,但他们更有同声相应之处,其情谊是真诚可见的。郭沫若在(鲁迅与王国维)中,曾坦率地表示:“在今代学人中,我最佩服的是鲁迅。”从几副船联中,不难看出他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郭沫若当时在日本,惊悉鲁迅先生长逝的噩耗,非常悲痛,当晚写了(民族的杰作——悼唁鲁迅先生),并写有挽联:

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

钦诵二心憾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

上联,他把鲁迅与“苏联无产阶级艺术的杰出代表”高尔基相提并论,对两个大星之一的鲁迅逝世表示深切的哀悼;下联寄托了作者对鲁迅及其作品无限敬仰之情,“二心”系指鲁迅的杂文集《二心集》,此处用借代手法,指鲁迅的全部作品。“东亚西欧”、“南天北地”,用方位名词相对,表示鲁迅巨星殒落,普天同哀。
平生功业尤拉化;

旷代文章数阿Q。

此联是当时郭沫若代表质文社同人书写的挽联。质文社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留日支部的一个杂志社。

上联赞扬鲁迅提倡文字改革的功绩。下联极力推崇中篇小说《阿Q正传》,称它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世界文学的名著。

为纪念鲁迅逝世四周年,郭沫若于该年作了《写在菜油灯下》一文。在此文末尾写了一副对联作为结束语:

鲁迅是奔流,是瀑布,是急湍,但将来总有鲁迅的海;鲁迅是霜雪,是冰雹,是恒寒,但将来总有鲁迅的春。

上联前半部,用江河溪流险滩深壑迂回奔流曲折奋进的景象,形象地比喻鲁迅不妥协的倔强性格与明快的文风;下联前半部是上联前半部的映衬、加深,以霜雪、冰雹、恒寒,含蓄地说明鲁迅对恶势力的斗争,像秋冬那样地肃杀酷冷。上下两联的最后一句,相承相衬,预示着鲁迅的影响日益广泛,后继者必然日增。这副对联,正是鲁迅人格的写照,鲁迅精神的体现。

1942年10月,郭沫若在创作历史剧《孔雀胆》时,曾得到友人杨亚宁的帮助。杨亚宁购得鲁迅石膏浮雕像一具,要求郭沫若写一副对联,郭沫若欣然命笔。此联是:

返国空余挂墓剑;

斫泥难觅运风斤。

上联写的是:自己从日本返回祖国,鲁迅已经去世,以生于同世未能相晤为憾,现在只空留下内心对鲁迅深沉敬仰与悼念之情。“挂剑”语出《史记·吴太伯世家》,说的是季札把空剑挂在徐君墓树之典。郭沫若借此表示对鲁迅先生生死不渝的友情。下联用《庄子·徐无鬼》之语“斫泥”、“运斤成风”来赞扬鲁迅目光敏锐,文笔犀利,似去污治病的“解剖刀”。鲁迅喜爱庄子,郭沫若用鲁迅喜爱的著作词语赞扬他,别有一番深情。

1955年郭沫若瞻仰上海大陆新村鲁迅故居时,题联:“中国已新生,方向更光明。”此联表明了鲁迅向往的新中国已经诞生,黑暗社会一去不复返,瞻望新中国灿烂前景,感慨、喜悦、怀念、崇敬的感情充分地表达了出来。

由上可见,郭沫若同志对鲁迅的联评,充分地体现了他对鲁迅的崇高评

价。

为您推荐

朱自清气节照人寰

1948年6月,中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朱自清,在拒绝领取“美援”面粉的宣言上签名,于8月12日因贫病交加,在北平不幸逝世。朱先生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受到毛主席的高度..

应对趣话

应对是人际间交往的辞令。它要求思维敏捷,出口成章,切人切物。这里介绍几则古代应对的逸闻趣事。 一、同音表意 使用同音词,能把两个表面不相干的人或事物联在一起,含而不露..

陶行知撰联谈教育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坚强的民主战士,同时也是一位人民教育家。他经常用对联形式宣传改革教育的思想主张。 1927年,陶行知先生为了推行“改革全国乡村教育”的主张,创办了晓庄师范..

曾国藩求对自取辱

文必正联句结良缘

文必正是明代洛阳著名的才子。有一次,他偶然遇见天官府小姐霍金定,一见难舍,便卖身天官府为仆,伺机得近霍小姐。有一天,他借为小姐送花之机,见到霍金定后,向她倾诉爱慕..

“游西湖”与“登矮寨”

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有一天同一些文人学士去游西湖。当他们泛舟湖上吟诗作对游兴正浓时,有个歌女提着一把锡壶给苏东坡斟酒,不慎将酒壶掉入湖中,于是有位文人..

韩国钧联赞陈司令

1940年9月,陈毅同志作为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率部在苏皖地区开辟革命根据地。国民党江苏省韩德勤部队企图与我军发生军事磨擦,被陈毅同志以合作抗日的策略战胜。江苏有一位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