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是我国独具的一种文学样式。它形式灵活,语言简炼,含意丰厚,音律和谐。因而这一文学样式在我国相传千年不衰,同时国外亦有不少兴致颇浓的欣赏者和撰写者。
1880年,加拿大总督麦克唐纳从中国招募7000余名劳工去修建铁路。铁路完工后,多数人却无钱返回祖国。面对烟波浩淼的海洋,他们只有长吁短叹。为了表达他们的思国怀乡之情,华人们便捐款募资在加拿大温哥华的大洋之滨建了一座“望乡亭”。亭成,一位加拿大友人即书一联于其上:
遥望中华数千里,不知何时能返家。
这副对联尽管不算工整,但却质朴晓畅,情真意浓,表达了华工们悠悠怀国念乡情思,倾吐出海外游子的满腹辛酸,同时,也流露出撰联者对这些离乡万里不得归者的深切同情。
鉴真是著名的唐代僧人。为了促进中日文化的交流,加深中日人民的友谊,他曾顶风破浪,历尽危难,飘洋过海,东渡日本传经送宝。为了纪念这位为中日友好而用尽心力的使者,后人在他的家乡江苏扬州建了鉴真纪念堂。纪念堂前,高挂着日本友人长屋王撰写的一副对联: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对联寥寥八字,却意味深长。上联写中日山川之异,两国相距之遥,这便会让人们联想起当年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之苦。下联说中日两国同风共月,情如一家,可知鉴真为促进中日友好德无量,功不朽。对联既有对鉴真功德
的势情称颂,更有对中日世世代代友好的真诚祝愿,表达了两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1936年,鲁迅先生逝世,著名的美国作家斯诺即撰写了一副挽联托人送到上海鲁迅先生的追悼会上:
译著尚未成书,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此联寄托了撰联者对逝者的无限哀思,颂扬了逝者的伟大功绩,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的赞佩之情。更巧妙的是,上下联尾分别嵌入了鲁迅小说集的名字“呐喊”和“彷徨”,且全联浑然一体,意思贯通,无雕凿之痕,无拼凑之嫌,构思之巧,遣词之妙,令人叹为观止。
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生机盎然,光耀五洲,域外人乐意挥毫撰对联,便是一个小小的例证。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