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民族音乐

泰国作为东南亚的一个国家,它的音乐文化具有与该地区其他国家许多相似的特征,例如前一节所讲到的锣属乐器的广泛使用,但它自身的历史、地理、民族构成和人文环境又赋予它的传统音乐以显著的独特色彩。以宫廷为中心的泰国古典音乐是在继承柬埔寨吴哥王朝的孟高棉文化基础上,在公元 14~18 世纪的大城王朝时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 1782 年延续至今的拉玛王朝一直保持着这一音乐传统。它作为泰国民族文化的象征倍受皇家和政府的保护。泰国中部泰族人的主要聚居区是这种古典音乐的主要流行区域,也是本节所要讲述的重点。它的东北部与老挝相邻,是老族人的居住地,那里是在中国西南地区和老挝也广泛流行的排笙音乐的世界。它的北部居住着苗、瑶、拉祜、克伦、傈僳等山地民族,其祖先均来自我国西南,它们的音乐与我国相应民族基本一致,不过间或可以看到缅甸的影响,例如围成半圆形、可奏旋律的套鼓十分盛行。至于南部则是马来人的居住区,其音乐有着与马来西亚及印尼相近的色彩。

(一)中部地区的古典音乐

泰国古典音乐的大多数曲目是为戏剧《拉玛坚》的演出而创作的。该剧取材自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全剧很长,要 400 个小时才能演完,通常只演其片段。在曼谷王朝建立以来的 200 年间音乐家给该剧的重要场次和诗都配上音乐,曲目达 1200 首之多。后来为了演出方便,人们将它们按内容加以分类,每逢演戏就先从剧本中选取所需段落,然后再依剧情按类择曲。久而久之这些表现内容不同的乐曲也被用到日常生活的各种民俗仪式和节日场合,泰国古典音乐分声乐与器乐两种,这里着重谈后者。

1、音阶与调式特点

乍听泰国古典乐队的演奏,人们会觉得音不“准”,其实这正是泰国音乐的音阶特征,因为它用的既不是 12 平均律音阶,也不是中国音乐中常可听到的那种 5 声音阶,而是一种独特的 7 平均律音阶,即将 1 个 8 度划分为 7 等分,然后由这 7 个等音程构成的音阶。如果将它与 12 平均律的 7 声音阶相比较,就不难发现,这两者的 8 度音是完全一致的,4 度和 5 度音也相差不远,而 2 度则比 12 平均律的低 1/8 音,3 度、6 度低 1/4 音,7 度低几乎半音。因此当人们用听惯了西洋或中国音乐的耳朵去听泰国音乐时,自然就会觉得它不“准”了。

不过在实际演奏乐曲时这 7 个音并非同等重要的,泰族风格的乐曲通常仅以其中的 1、2、3、5、6 级音构成,孟高棉风格的乐曲则偶然出现第 4、7级音,以丰富音乐的色彩或作为转换调高之用。所以泰国音乐听起来仍然表
现出明显的 5 声音阶倾向。

泰国乐曲半数以上结束在 do 音上,还有一部分分别是以 re、sol、la为终止音的,而以 mi 音结束的比较少见。终止音对乐曲调式的构成是有决定性意义的。因此如果用中国音乐的理论术语来表示的话,那么宫调式在泰国音乐中是最主要的调式,商、羽、徵调式次之,角调式最少。其中除角调式外,其余各调的乐曲均以级进下行结束在主音上。

2、音乐特点

泰国古典音乐的旋律多以循序级进的方式展开,很少出现 3 度以上的跳进。听起来就如同涓涓细流那样平静安稳。乐曲结构十分方整。由若干个(一般为偶数)等长的乐句和乐段构成,各句中的骨干音之间和各句末的结束音之间都显示出一种以 4、5 度音程为轴心的相互呼应关系。加上它的节拍几乎都是二拍子,强弱位置十分固定,并且总是以小钹的两种不同击奏方式准确地将它们表示出来,因而更加强了音乐的平稳感。

其器乐合奏也具有与印尼甘美兰相似的复音层叠的特点,但层次划分不如甘美兰那样清晰,各乐器主要是围绕基本旋律进行加花变奏。由于各自的性能不同,演奏技巧不一,装饰性音型各异,因此合奏起来便形成所谓的“支声复调”(几个声部一起唱奏时,某些声部临时偏离基本旋律而造成的多声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四平八稳的旋律增添了一些活跃的因素。

3、乐器与乐队

1)旋律性打击乐器

(1)围锣

由 16 个小锅状锣平置在一个圆形藤支架上构成,演奏者坐在圆支架内两手执槌击奏。音域为两个 8 度加 2 度(见图图 9 围锣 9)。

它有大小之分,小的比大的高一个 8 度。合奏中大围锣主奏基本旋律,小围锣时有加花性变奏。

(2)竹排琴

以 17~21 块厚竹或木片悬吊在船形共鸣箱上构成,用两根木槌击奏,音域最多达 3 个 8 度(见图 10)。有第一与第二竹排琴之别,前者与围锣一道奏奏主旋律,后者比前者略低几度,喜奏活泼调皮的音型。

图 10 竹排琴

(3)铁排琴

其构造和演奏方式与竹排琴相似,只是琴键为铁制或铜制,亦有第一、第二之分,其功能也与竹排琴同。

2)节奏性打击乐器

(4)小钹

一对茶碗状的铜钹。有两种击奏方式,一种是敲击时带有向右斜滑动作,发出“ching”的声音,表示弱拍,另一种是一个小钹正好重合地扣击在另一个上,发出“chap”声,表示强拍。

(5)铓锣

其形状和功能与印尼甘美兰中的大吊锣相同。总是在偶数小节的末拍上击奏,表示最强拍(参见图 1)。

(6)塔朋鼓
形似横置的、中腰略粗的桶,两端蒙以皮面,以两手击奏。整个鼓身缠有皮条,以调节鼓面的张力,达到调音的目的,它是乐队的指挥者。

(7)大鼓

形似腰身粗壮的大缸,直立放置,通常成对使用,以两根木槌击奏。

(8)通鼓

形似高脚酒杯状的单面鼓,鼓身用木头或陶土烧制而成。据认为它可能从西亚传入。

(9)手鼓

与许多国家通行的手鼓形状相似,只是边缘上没有铃或金属片。

3)管弦乐器

(10)竖笛

竹制,正面有 6~7 按孔,另有一个蒙以竹膜或薄棉纸的膜孔,在乐队中吹装饰性旋律,有大、中、小之分。

(11)皮

它是一种硬木制、呈纺锤状的双簧管类乐器,有 6 个按孔,簧舌用一片干棕榈叶浸湿后折叠而成,是后述皮帕特乐队的领奏乐器,亦有大、中、小之别。

(12)鳄鱼琴

它是一种水平放置、共鸣箱呈椭圆形、琴柄窄长的拨弦乐器,因早期琴柄一端刻成鳄鱼头状而得名。上张有 3 根弦,演奏方式与筝相似。它是后述马何里乐队的领奏乐器之一(图 11)。

图 11 鳄鱼琴

(13)三弦胡

擦弦乐器。共鸣体用半个椰子壳制成,上蒙以皮面,硬木或象牙制的琴杆插入共鸣体内,其下方伸出一细长支脚。3 根琴弦彼此相隔 4 度。主要用于马何里乐队和伴奏声乐。

(14)都旺胡

共鸣体用一截短粗竹筒制成,有两根琴弦,结构、定弦和演奏方式与中国二胡相似。

(15)鸟胡

以半个椰子壳为共鸣体,有两根彼此相隔 5 度的琴弦,其高音弦定音与都旺胡的低音弦相同,两者在乐队中常常配合演奏,一问一答。

4)乐队

(1)皮帕特乐队

由“皮”领奏,并加上各种旋律性和节奏性打击乐器的乐队,有大、中、小型之分。

(2)库朗塞乐队

以弦乐器和竖笛加节奏性打击乐器组成,有中、小型两种。

(3)马何里乐队

由前述两种乐队的乐器组合而成,即包括旋律性、节奏性打击乐器和除了“皮”之外的管弦乐器。

(二)东北部地区的民间音乐

与老挝毗邻的泰国东北部地区以排笙音乐闻名。排笙的笙管有 6~18 根
不等,分两排插入木制音箱内,另有一吹管伸进音箱,吹起来既能奏出单音旋律,又能产生丰富的和声。其音律与古典音乐的 7 平均律不同,而接近中国的音律,所以听起来“很准”。大部分排笙能发出全音阶的 7 个音,但多数乐曲仍表现出鲜明的 5 声音阶倾向。

排笙群舞是常见的表演形式,演出者边吹边舞,以大幅度的动作、优美的旋律和多彩的和声造成热烈的气氛。它还常为情歌伴奏。这种情歌采用男女对唱形式,旋律大体固定,歌词则是即兴的,常有打情骂俏的内容。排笙还常与其它乐器组成乐队,为舞蹈和歌曲伴奏。

为您推荐

音乐学对音韵学的作用

   1、取法乎上    语音对音乐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历史悠久,所以人们的讨论和研究也较多。而现代意义的语言学研究在19世纪才出现,从事现代语言学特别是对人类语音的研究,音乐学的知识和技能训练,对语言学有很大..

音韵与音乐共同的物理属性及其区别

  构成人类语音的物理要素是音高、音强、音长、音质,构成音乐的物理要素也是音高、音强、音长、音质,语音和音乐的物质载体都是声音。音高在语音体现为语调、声调,在音乐体现为音阶的配列;音强在语音体现为重音、轻声等..

音韵学对音乐学的作用

   1、腔词关系   人们认识到语言音韵对音乐的影响由来以久,杨荫浏《语言音乐学初探》可以说目前还是最为全面探讨这一问题的着作,杨氏总结了二者的关系:       他进一步指明了语言音韵影响音乐的三个方面。..

在音乐内容方面

音乐欣赏的主体性与创造性

   从表面上看,音乐欣赏似乎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行为,是欣赏者对外界音乐刺激所做出的反应。然而实际上,无论是欣赏之前对欣赏对象的选择,还是在欣赏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活动,都表明音乐欣赏并不仅仅是一种被动的接受..

音乐欣赏的审美体验与综合效应

   音乐欣赏是一项音乐审美活动,它的基本意义是从中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音乐欣赏的对象多种多样,人们欣赏音乐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都是围绕着音乐的审美体验这一中心来进行。如果说到音乐欣赏的作用,而所谓音乐欣赏的..

音乐审美中音响的基本属性

  我们这里所说的音响是指音乐音响。音乐是有赖于振动这一物理现象而存在的,但是振动产生的声音并不一定是音乐,音乐要在一定规则和条件下形成。具备了基本的要素之后,音乐音响才能成为组织音乐的重要部分。这些基本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