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民族音乐

按自然地理条件秘鲁可分为三个区域:西部太平洋沿岸地带、中部安底斯高原和东部森林地区。殖民时代则从政治上把它分为两部分:殖民者统治的沿海地区和印第安人被驱赶后聚居的山区。黑人作为奴隶集中在沿海。秘鲁独立后这种种族区域分布的格局没有根本的改变。

受此影响,秘鲁的民间音乐也形成了与它相应的三种类型:安底斯高原的印第安人传统音乐、沿海地带的土生白人音乐和具有顽强生命力的黑人音乐。当然这几种音乐都已不是纯正的了,经过四百余年的融合已在不同程度上“梅斯提索”化了。现在就向大家介绍秘鲁最有特点的两种歌舞曲体裁。

1、瓦依诺

它是安底斯山区最为普及的、印第安人和“梅斯提索”人的歌舞曲,与
秘鲁相邻的安底斯山国家也有这种体裁,只是名称不同而已。据文献记载,它远在 17 世纪时已在的的喀喀湖地区的印第安人中流行,它是由古代盖丘阿人的“卡斯瓦”舞演变而成的。现在多数瓦依诺曲的歌词仍使用盖丘阿语或它与西班牙语的混合语。其旋律虽然用 7 声音阶,但仍以无半音的 5 声音阶为其基本框架,明显地表现出印第安音乐的传统风格。歌曲采用分节歌形式,即一曲配多段词。大部分瓦依诺曲为 2/4 拍,常出现切分音。其舞蹈保留了较为纯正的印第安风格,十分质朴,常带有某种象征意义。既有男女挽成圆圈而舞,也有结对而舞的。梅斯提索人舞蹈时手执手拍,印第安人则手执毛线编织的穗子不住挥动。伴奏的乐器包括印第安人的水鼓、沙槌、盖那笛(5~ 7 孔竖笛)和欧洲的小提琴、吉他、曼多林等。

2、马里涅拉

这是秘鲁沿海地区最为流行的歌舞体裁,是在黑人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马里涅拉”原意为“海员”。1879~1883 年间智利与秘鲁发生战争,参战的智利士兵把 19 世纪初从秘鲁传到智利的一种叫作“萨马库艾卡”的歌舞曲带回秘鲁。为纪念在海战中牺牲的战士,秘鲁人把这种舞命名为马里涅拉,因此它与智利音乐是有着密切关系的。马里涅拉的黑人音乐特点表现在其旋律音域较窄,变化不多;节奏多变,常出现连续切分,伴奏中敲击乐器的作用十分突出,有时节奏感强于旋律感。全曲由 3 部分构成,每部分均叫“哈拉那”,副歌叫“莱斯巴罗萨”,它们均源自黑人舞曲。其旋律欢快活泼,歌词俏皮,并往往有双关含义。马里涅拉的舞蹈形式为双人舞,受黑人舞影响胯部扭动较大。表演程序是以相应动作表现男女相遇、追逐、相爱的过程,最后以男子单腿跪地表示已被爱情征服。

为您推荐

音乐学对音韵学的作用

   1、取法乎上    语音对音乐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历史悠久,所以人们的讨论和研究也较多。而现代意义的语言学研究在19世纪才出现,从事现代语言学特别是对人类语音的研究,音乐学的知识和技能训练,对语言学有很大..

音韵与音乐共同的物理属性及其区别

  构成人类语音的物理要素是音高、音强、音长、音质,构成音乐的物理要素也是音高、音强、音长、音质,语音和音乐的物质载体都是声音。音高在语音体现为语调、声调,在音乐体现为音阶的配列;音强在语音体现为重音、轻声等..

音韵学对音乐学的作用

   1、腔词关系   人们认识到语言音韵对音乐的影响由来以久,杨荫浏《语言音乐学初探》可以说目前还是最为全面探讨这一问题的着作,杨氏总结了二者的关系:       他进一步指明了语言音韵影响音乐的三个方面。..

在音乐内容方面

音乐欣赏的主体性与创造性

   从表面上看,音乐欣赏似乎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行为,是欣赏者对外界音乐刺激所做出的反应。然而实际上,无论是欣赏之前对欣赏对象的选择,还是在欣赏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活动,都表明音乐欣赏并不仅仅是一种被动的接受..

音乐欣赏的审美体验与综合效应

   音乐欣赏是一项音乐审美活动,它的基本意义是从中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音乐欣赏的对象多种多样,人们欣赏音乐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都是围绕着音乐的审美体验这一中心来进行。如果说到音乐欣赏的作用,而所谓音乐欣赏的..

音乐审美中音响的基本属性

  我们这里所说的音响是指音乐音响。音乐是有赖于振动这一物理现象而存在的,但是振动产生的声音并不一定是音乐,音乐要在一定规则和条件下形成。具备了基本的要素之后,音乐音响才能成为组织音乐的重要部分。这些基本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