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一直把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和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中采用的被称为吉卜赛风格的曲调,误认为是匈牙利的民间音乐。其实它们既不是吉卜赛的,也不是匈牙利纯正的民间音乐。这些旋律的作曲者姓名大都有据可查,他们大多是 19 世纪的人,有些还是贵族后裔,所创作的这些乐曲完全是属于城市专业艺术音乐的范畴,是用奥地利维也纳舞曲的形式与和声写成的(当时匈牙利属于奥匈帝国),只不过是裹上了一层匈牙利民间音乐的包装而已。随着本世纪上半叶,以巴托克和柯达伊为代表的一批匈牙利音乐家对本国民间音乐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采集研究之后,它的本来面貌和发展历程才得以逐渐被世人了解。
1、古老民歌溯源
在匈牙利有一首流行全国的古老民歌曲调,各地区各阶层的人都能唱完,并且派生出多种多样的变体。
谱例(75)匈牙利的古老民歌
它是一首 5 声音阶的旋律,下一行是上一行移低 5 度的反复,研究者称
之为 5 度结构。人们在匈牙利各地收集到几百首这种类型的民歌。它们的风格与欧洲其他民族的音乐截然不同,但是凡是有匈牙利的主要民族马扎尔人居住的地方(例如罗马尼亚、捷克),就有这类民歌的存在。到底它们的根在哪里呢?人们开始根据有限的历史记载,到马扎尔人的故乡乌拉尔地区南俄草原去寻找其渊源。
柯达伊首先在那里的马里人和楚瓦什人的民歌中找到了它们的近亲。通过比较研究他发现这些民族的大量民歌中也同样存在 5 声音阶、5 度结构这样一些形态特征。于是他从马扎尔人是从那里迁徙到多瑙河中游这一历史事实出发,得出了匈牙利民歌的这些基本因素是“作为古老的遗产和语言一起由马扎尔族从他们的家乡带来的”这一结论。在此基础上他还推断:“马扎尔族现在是那个几千年悠久而伟大的亚洲音乐文化最边缘的支流,这种音乐文化深深地根植在他们的心灵之中,在从中国经过中亚细亚直到居住在黑海的诸民族的心灵之中。”
近年来我国学者在对我国甘肃裕固族民间音乐进行深入考察,并将它与匈牙利民歌作了仔细对比后发现,这两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依据历史记载和民族学、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在指出了柯达依结论不确切的地方之后,进一步将他的推断加以深化和具体化了。他们的研究证明,匈牙利和裕固族民歌具有共同的种族渊源,那就是在先秦和汉代已游牧于北方草原的匈奴人,这些民歌中的共同特征正是匈奴音乐文化的遗产。远在马扎尔人迁移到多瑙河中游之前的公元 4 世纪,匈奴人就已经在那里建立了强大的匈奴帝国,在该帝国崩溃之后,它的文化影响依然存在。马扎尔人在其故乡就已受到同为匈奴后裔的楚瓦什人音乐的影响,西迁后又与那里的匈奴后裔和其他民族融合,因而它的音乐中存在着那么明显的亚洲因素。这种学术讨论自然还可以继续深入下去。但不管怎样,匈牙利古老民歌的根在遥远的东方,这是毫无疑问的。
2、民间音乐风格的新变化
17 世纪匈牙利被奥地利吞并,成为奥匈帝国的一部分。来自中欧与西欧,特别是德国和奥地利的艺术音乐、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大量传入,引起匈牙利民间音乐的风格逐渐发生了变化。其结果是原有民歌中的 5 声音阶被隐藏在大、小调式和各种中世纪调式的 7 声音阶之中;旋律虽然仍以 4 乐句为一段,但原来民歌的那种 5 度结构逐渐变形,而向德国民歌的形式靠拢;本来比较自由的节奏形式变得相对规整,并且出现了古老民歌所没有的切分节奏。然而透过这些现象,我们仍然可以在这一时代产生的乡村民歌中发现, 5 声音阶依然是它们旋律构成的基本框架。
谱例(76)匈牙利新风格的民歌
如果说这些乡村民歌只是在表面风格上发生了一些变化,而其本质特征依旧保留下来的话,那么对城市民间音乐,特别是那些舞曲性音乐我们已很难说它们还具有多少匈牙利古朴的味道了。18 世纪后期奥匈帝国时常在匈牙利的城镇设点招募新兵,在这种场合往往要请一些吉卜赛小乐队来奏乐,他们演奏的是一种叫做韦尔本科什的舞曲。这类舞曲既不是匈牙利原来的民间音乐,也不是吉卜赛人自己的音乐,而是当时西欧城市流行的通俗曲调,只不过吉卜赛人在演奏过程中不时即兴地增加一些切分音,插入炫耀演奏技巧的华彩性段落,把其中某个音升高,使乐曲出现色彩独特的增 2 度音程,并
形成了慢板与快板相对比的结构程式,从而使它们“吉卜赛化”罢了。到 19 世纪初在这类舞曲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恰尔达什舞曲。它也包括慢板与快板两部分。前者为 2/4 或 8/4 拍,慢速,情调忧郁感伤;后者为快速的 2/4 拍,情绪欢快热烈。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就是采用了当时一些人以这种风格创作的音乐。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