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

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生于距奥地利边境不远的匈牙利赖丁小镇。1821 年举家迁居维也纳,从车尔尼学习钢琴,向萨列里学习作曲。从 11 岁便开始了辉煌的钢琴演奏生涯。在巴黎他受法国革命思潮和文学浪漫主义运动的影响。吸收肖邦、柏辽兹和帕格尼尼等人的成就。1848 年以前,他在欧洲各地演出,受到狂热的欢迎,成为一代具有超凡技艺的钢琴巨人。这一时期主要创作钢琴作品。1848—1861 年期间,任德国魏玛宫廷乐队指挥与音乐总监,大力扶植进步的作曲家,演奏他们的最新作品。1854 年组织了“新魏玛协会”,几年后进而组织“全德音乐协会”,使魏玛成为当时音乐文化中心地之一。此期间还创作了他的大部分交响乐作品。由于与塞恩—魏特根斯坦公主的婚姻受挫,在一次关于歌剧演出的争议之后,迁居罗马。接受了低级的圣职,但仍为慈善事业演奏,奔波于罗马、魏马、布达佩斯,从事创作、教学工作。教授出一批钢琴名家。去维罗特探望女儿科西玛时去世。

李斯特是 19 世纪最辉煌的钢琴演奏家。他受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名家帕格尼尼的启发,决心在钢琴上创造出同样的奇迹。他的演奏风格继承了克列门蒂、贝多芬的动力性钢琴音乐传统,发展了一种 19 世纪音乐会的炫技性演奏风格。另一方面他把钢琴视为万能的乐器之王,追求宏伟的交响性音响。他的演奏和钢琴音乐创作大大推进了钢琴艺术的发展。

主要钢琴作品有:《12 首高级技巧练习曲》、《6 首帕格尼尼练习曲》、《旅行岁月》钢琴曲集和《19 首匈牙利狂想曲》实际上是依据匈牙利境内的吉卜赛音乐创作的。《D 小调奏鸣曲》虽然是单乐章,但其内容表现的幅度
广阔,表现手法显示出李斯特的独创个性。两首钢琴协奏曲《bE 大调第一》和《A 大调第二》接近于他的乐队作品。李斯特还有大量的 19 世纪歌剧咏叹调和交响曲的钢琴改编曲。在聆听音乐机会缺乏的 19 世纪,李斯特这些改编曲在浪漫主义音乐的推广与普及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作为一位作曲家李斯特对 19 世纪的标题音乐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在柏辽兹的标题交响曲之后,首创出“交响诗”的音乐体裁。这种浪漫主义更为理想的交响乐形式,来源于贝多芬、威柏、门德勒的序曲。李斯特 13 首交响诗的标题,明示出它们与文学、绘画、戏剧的密切联系。如《匈奴战役》与绘画相关,《玛捷帕》以雨果同名诗歌为据,《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戏剧的主要角色,《普罗米修斯》则与德尔的诗篇有联系。与柏辽兹不同,李斯特不注重用音乐去描绘场景、事件,他也从不陷入琐细的音乐解说,而追求对作品的内容或艺术形象进行哲理性的概括。他的交响诗更近于贝多芬《交响曲》的传统。李斯特的交响诗是单乐章,保留了奏鸣曲式的一些特征,各段落速度的变化与对比又似把交响曲套曲浓缩在一起,以主导动机贯穿变化达到音乐的统一和戏剧的发展。他的交响诗还有《塔索》、《山岳》、《理想》、《匈牙利》等,其中最常演奏的是《前奏曲》。体现了他的炽热、夸张的音乐情感特点。李斯特还写有《浮士德交响曲》和《但丁交响曲》。他的交响诗在 19 世纪下半叶被各国音乐家广泛采用,成为最重要的浪漫主义乐队体裁。

为您推荐

布拉姆斯

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生于汉堡。从低音提琴演奏员的父亲那里接受初期的音乐训练。年轻时伴随匈牙利小提琴家雷门尼在德国巡回演出,结识了著名小提琴家约阿希姆,..

布鲁克纳

布鲁克纳(Anton Bruckner,1824—1896)是奥地利安斯费尔登乡村教师之子。13 岁入修道院唱诗班为歌童并学习管风琴,后成为管风琴师。1856至 1868 任林茨大教堂管风琴师,此间曾访问慕尼黑..

晚期浪漫乐派

..

马勒

理查·施特劳斯

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生于慕尼黑。父亲是圆号手。虽从小学习音乐,但未进音乐学院,毕业于慕尼黑大学。16 岁写出交响曲和四重奏。他先后在迈宁根、慕尼黑和魏马等..

法国大歌剧和抒情歌剧

19 世纪上半叶,法国巴黎成为欧洲重要的歌剧艺术中心。格鲁克的歌剧改革,法国大革命的动荡,中产阶级的解放,和拿破仑帝国的城市文化生活发展都为歌剧发展提供了条件。大革命..

从罗西尼到威尔第

19 世纪意大利音乐家比以往更专注于歌剧体裁。意大利歌剧的发展没有德奥或法国音乐中的激进浪漫主义的倾向,它更多的是按照自己民族、体裁的传统自然地延续演进的,浪漫主义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