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第二国歌”——《蓝色多瑙河》

发源于德国南部黑林山麓的多瑙河,是欧洲的第二大河。它向东流经奥地利、捷克、匈牙利、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国,在罗马尼亚的苏利纳附近注入黑海。千百年来,多少诗人和音乐家满怀激情地赞美它、讴歌它,但是,在众多取材于多瑙河的音乐作品中,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于 1867 年创作的《蓝色多瑙河》流传最广,也最受人们喜爱。

《蓝色多瑙河》全名为《在美丽的蓝色多瑙河畔》。1866 年,奥地利在普奥战争中惨败,沉闷的空气笼罩着维也纳。为了扭转市民们低沉的情绪,
施特劳斯受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领导的委托,创作了这首象征维也纳生命活力的圆舞曲。它原是一首合唱曲,后来由作者亲自改编成管弦乐曲。由于这首圆舞曲表现出来的真挚感情渗透着维也纳人民热爱故乡的深厚情意,而且它的旋律特别优美,格调也健康乐观,所以这首乐曲被誉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

乐曲采用维也纳圆舞曲形式,由序奏、五首小圆舞曲和结尾三部分组成。序奏分成两大段落,一开始,小提琴轻弱徐缓的震音,使人联想到薄雾缭绕、寂静安宁的多瑙河晨景。在这个背景的衬托下,圆号轻轻地吹出了引人遐想的主题,仿佛多瑙河从沉睡中苏醒。慢慢增强的力度,宛如东方晨曦初露,天色渐渐明亮。这一优美的旋律使人不由得想到充满诗情画意的河畔景色。序曲的第二段落,乐曲速度变快,出现了圆舞曲的节奏,象征着多瑙河在朝晖的沐浴下开始了新的一天。乐曲情绪越来越活跃,依次引出了五个小圆舞曲。

第一支圆舞曲,音乐轻松明快,充满了勃发的生机。“春天来了,大地在欢笑,蜜蜂嗡嗡叫,风吹树梢多美妙”,多瑙河上弥漫着春天的气息。这个主题是全曲的灵魂,鲜明地反映了奥地利人乐观向上的精神。

第二支圆舞曲具有明显的回族感,犹如起伏的波浪,层层推进。接着,乐曲突然从 D 大调转为降 B 大调,在舒缓而轻快的节奏上呈示出对比的主题,使乐曲显得柔和娴雅,委婉动人,好似春姑娘面带微笑,正向我们走来。

第三支圆舞曲,用对比鲜明的两种音乐素材构成。它一开始以优雅的旋律,充满想象地歌唱着“白云像面网,在头上飘荡,遍地鲜艳的花朵,在她脚下开放”,紧接着转化为富于流动舒畅的旋律,呈现出狂欢的舞蹈场面。

在第四支圆舞曲中,妩媚清丽、优美动人的主题 A 和兴奋活泼、热烈奔放的主题 B 相映成趣,表达了一种深深地陶醉在大自然怀抱中的愉快心情。

第五支圆舞曲是整部乐曲的高潮。它采用顿挫跳跃的节奏,炽热欢腾,华丽辉煌,进一步表现了春回大地的美好景象。

尾部有两种:一种是带合唱的,结尾较简短;一种是不带合唱的,规模较大。在这里,依次出现了第三、二、四小圆舞曲的主题,接着再现序奏部的主要旋律,最后在欢腾热烈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蓝色多瑙河》是一首既具有民族风格又具有高度艺术性的乐曲,精巧绝伦,雅俗共赏。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