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古代戏剧起源较早,约在公元前后产生的戏剧学专著《舞论》就已对戏剧艺术作了详尽的论述。印度古代戏剧中比较重要的剧本都是用梵文写成,而这其中的大部分又根据《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两大史诗的内容衍发而来。梵文剧与西方剧有显著的不同,他们既不依喜剧,悲剧或通俗剧而分类,也不太重视人物刻划或哲理的阐述。他们的结构纯以某种基本情感为中心。情感共有九种,即情爱与喜乐,怜悯与冷漠、愤怒与平和、恐怖、憎恨与惊异。梵文剧的目的在于留给观众一种和睦的心态,因此,不仅暴行及死亡被隐藏在舞台之外,善恶界限截然分明,而且永远是正义战胜邪恶,以大团员的喜庆局面收场。因此,古典梵语戏剧多数是喜剧或悲喜剧,缺少悲剧,这也是古代东方戏剧的共同特征。
从形式上说,梵语戏剧大致具有如下特征:①戏文韵散杂糅。一般来说,诗歌大约占据全部戏文的一半,而且戏文的魅力也主要表现在诗歌上。从这点上说,印度古代戏剧多是诗剧。②梵语和俗语杂糅。剧中社会地位高的人物使用梵语,社会地位低的人物使用各种俗语。剧中的丑角虽然是婆罗门,也使用俗语。妇女不管出身高低,一般都使用俗语。③剧中各幕地点和时间可以自由变换。④剧中有丑角。这个丑角一般是国王的弄臣或富人的清客,出身婆罗门,相貌丑陋,在剧中起插科打浑的作用。⑤剧本有开场献诗,然后是序幕,由舞台监督介绍剧本作者和主要剧情,引出剧中人物。幕与幕之间常有插曲,向观众介绍幕后正在或已经发生的事件。剧本有终场献诗。
现存的剧本均在公元后,最早的是一、二世纪佛教诗人和戏剧家马鸣的三部戏剧残卷。这三部残卷出自中国新疆吐鲁番。其中一部残卷末尾标明金眼之子马鸣著《舍利弗》,另外两部残卷已失剧名和作者名,但一般认为也是马鸣所作。《舍利弗》是九幕剧,讲述婆罗门青年舍利费和目犍皈依佛陀的故事。另外两部残缺太多,剧情无法判定。这三部戏剧残卷已经具备了梵语戏剧的大部分艺术特征,这说明印度古典戏剧早在一二世纪已经达到成熟阶段。古典梵剧早期成就的代表是跋娑十三剧和首陀岁迦的《小泥车》。
在古代印度,梵语指的是上层社会和文学作品中使用的雅语,而在民间自然产生的方言则称为“俗语”。在梵语文学发展的同时,俗语文学的生命力也在不断加强。在戏剧领域,俗语一般用作梵语戏剧中妇女和地位低下的角色的语言。完全使用俗语创作的剧不多,流传下来的只有一部王顶的《迦布罗曼阇利》,约九、十世纪产生。这部戏剧在题材和情节上因袭了古典梵语宫廷喜剧的固有模式,并无多少新意。但它充分显示了俗语的艺术表现力。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