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梨陀娑的戏剧

在公元320年建立,公元六世纪衰落的笈多王朝,是古印度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时代的一个大帝国,也是古印度社会最繁荣的时期。迦梨陀娑就是这个最繁荣时期的最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约生于公元350——472年之间,即印度笈多王朝的旃陀罗笈多二世在位前后的一段时期。这一时期,印度奴隶制社会已近尾声,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社会经济获得了相当高度的发展,城市繁荣;商业活跃,对外贸易极为兴旺。在文化方面,由于持续几百年的梵语规范化已告完成,梵语已成为当时流行的文学语言。加上笈多王朝几个皇帝的热爱和提倡,梵语文学在这一时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这便给迦梨陀娑这样伟大的作家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关于迦梨陀娑的生平事迹,现在只有一些传说和难以定夺的推测。根据他作品中所反映的情况,可以大致推断迦梨陀娑出生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印度的优禅尼城中一个较贫寒的家庭。他曾在他最著名的叙事抒情诗《云传》中极生动细致地描绘了优禅尼城。在流行的有关迦梨陀娑的传说中,有两个故事比较著名。一个故事说迦梨陀娑本是个婆罗门孤儿,从小由一位牧人收养而成为青年牧人。当时贝拿勒斯公主是位才女,想找一位比自己更有学问的丈夫。求婚者纷纷前往应试,无一人选。于是这些落选的求婚者出于报复,施展计谋,让这位青年牧人冒充智者,与公主成婚。待公主婚后发现真相时,木已成舟,她只得劝这位青年牧人去迦梨女神寺庙祈祷,乞求恩惠。青年牧人照她的话做了,果然获得迦梨女神恩赐,成了大学者和大诗人。这个故事很显然是后人根据迦梨陀娑(意为“迦梨的奴仆”)这个名字所做的文字游戏,不足为凭。另一个故事说迦梨陀娑访问斯里兰卡,在一个名妓宅第的墙上看见斯里兰卡国王鸠摩罗陀娑题写的半首诗;

只是耳闻而未目睹长在莲花上的莲花,

于是,他信笔写下了下半首:

女郎啊,你的莲花脸上长着一对莲花眼。
由于鸠摩罗陀娑出重金悬赏下半首诗,那位妓女企图冒领赏金,当夜害死了迦梨陀娑。后来,鸠摩罗陀娑查明真相,为迦梨陀娑举行隆重葬礼。当迦梨
陀娑的火葬堆熊熊燃烧时,鸠摩罗陀娑也投身火中,自焚而死。

迦梨陀娑生活的年代,是著名的超日王执政时期。他是朝廷的“九宝”之一,可见他在生前的文学名声就已经很大了。

印度古典梵语剧作从本质上讲都是诗剧,迦梨陀娑的剧作同样如此,一般公认为是迦梨陀娑所作的诗剧有《沙恭达罗》、《优哩婆湿》(又译为《广延仙女》)和《摩罗维伽和火友王》(又译为《摩罗毗伽和阿祗尔密多罗》)。其中,《沙恭达罗》最为优秀,它代表了印度古典梵语戏剧的最高成就。三部戏剧都是以宫廷生活为背景,以爱情为主题,而且男主角都是国王。这显然与迦梨陀娑作为宫廷诗人的身份有关。

五幕剧《摩罗维伽和火友王》描写火友王与“宫娥”摩罗维伽的爱情故事,大致情节如下;

维达巴国国耶支耶和摩陀沃堂兄之间发生纠纷,因此在摩陀沃送妹妹到维底夏国与火友王联姻的途中俘虏了他和妹妹。火友王下令国舅举兵攻打维达巴国。有一天,火友王在宫廷画室中看到了国舅献难王后的宫娥摩罗维迦的画像,迷恋上了她的姿色。王后发觉后,将摩罗维迦送到舞师那里学艺以避开火友王。但在弄臣和王后的随身尼姑憍希吉的帮助下,火友王再次见到摩罗维迦,深深爱上了她,陷入了难以排遣的相思之中。王后在荡秋千时拐了脚,不能亲自踢无忧花,催促花开,便命令摩罗维迦代她踢,并许诺如果踢后五天之内开花,就赐给她一个恩惠。当摩罗维迦来到花园踢花之时,一直躲在旁边观看的火友王忍不住走上前去与她相会,倾吐衷肠,不料被小王后看见,冲散了这场相会。小王后把此事告知王后,王后将摩罗维迦及女友打入地牢,并吩咐看守说,没有她的蛇记指环作凭证,谁也无权释放这两个罪人。弄臣再一次使用巧计骗得了王后的指环,救出了摩罗维迦及女友。使火友王得与摩罗维迦相会。最后,国舅打败耶支耶,摩陀沃获释。耶支耶遣使向火友王进贡财宝和艺伎。此时适逢无忧花开,王花带着憍希吉和摩罗维迦来到花园,与火友王一起赏花。这时两位艺伎齐称摩罗维迦为公主。原来摩罗维迦就是摩陀沃送与火友王联姻的妹妹,而憍希吉是摩陀沃的大臣的妹妹。摩陀沃被俘后,憍希吉和摩罗维迦混在商了人里逃跑,路遇强盗,二人又被冲散。摩罗维迦被国舅救出后送给王后,当了宫娥。憍希吉则一人来到王后身边,当了尼姑。她一直没有说出真相,因为有位仙人曾经预言,摩罗维迦命中注定要当一年女仆,然后才能获得一位高贵的丈夫。

真相大白以后,王后同意摩罗维迦与国王结婚,也算是兑现了自己要赐给她一个恩惠的许诺。

剧中人物火友王是历史人物,但关于他的宫廷艳史,历史上却无记载。全剧情节曲折多变,戏剧性很强,结构也很严谨,但主题思想比较肤浅,火友王只是个渔猎女色的帝王形象。比较值得注意的是摩罗维迦。由于战乱,她由一国公主沦为别国宫廷中的舞女,在生活中任人播弄,其命运令观众同情和忧虑。

迦梨陀娑的《摩罗维迦和火友王》与跋娑的《惊梦记》一起,奠定了古典梵语戏剧中描写帝王艳史的宫廷喜剧类型。只是由于迦梨陀娑的名望高于跋娑,在以后出现的这类宫廷喜剧中,多以《摩罗维迦和火友王》为模式,如戒日王的《璎珞传》和《妙容传》,王顶的《雕像》等。

《优哩婆湿》也是一部五幕剧。故事情节最早出现于《梨吠陀》,但故事不完整,而优哩婆湿的形象也很粗糙。后来,在史诗《摩诃婆罗多》和许
多“往世书”里,也写了这个故事,但情节和人物都有一些变化,直到迦梨陀娑创作之后,故事才最后定型。

剧中写天宫歌舞伎优哩婆湿与国王补卢罗婆娑一见倾心,互相爱慕。分别以后,两人互相思念,优哩婆湿忍受不住爱情烈火的煎熬,偷偷下凡,与国王相会。经过几番波折,两人终于得以团聚,白首偕老。

剧本取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迦梨陀娑在利用古老传说进行创作时,除在情节上有所创造增补外,更主要的是在人物性格的刻画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而其主题也具有了批判意义。

作为一个天宫歌舞伎,优哩婆湿见过世面,临事沉着老练,善于深谋远虑,在恋爱过程中表现得泼辣大方,热情洋溢。她曾三次主动从天上下降到国王的王宫,她明知这种迫不及待的举动有失体统,但受爱神的驱使而情不自禁。虽然作为一个天宫歌伎,她的身子和命运都掌握在天帝手中,但优哩婆湿仍然热烈向往与国王补卢罗婆娑结合,获得人间的自由与幸福。当她偷偷从天上来到人间看望国王时,她的女友劝她慎重考虑这一举动,而她则回答道:“朋友啊!爱神逼着我来,我还有什么好考虑的呢?”为了与丈夫相守在一起,她宁愿忍痛与新生儿子分离,可见优哩婆湿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然而,作为一个歌伎,她无论怎样挣扎,也摆脱不了天帝的束缚,所以,不论优哩婆湿怎样大胆泼辣,她的一切幸福只能建立在天帝的恩赐上。剧尾的完满结局,体现了作者的美好理想和愿望。

国王补卢罗婆娑的形象较为复杂。按印度古典戏剧理论的规定,国王的形象属于“思想高贵,豁达大度,克己,坚毅”这一类型,因此作家必须因袭传统,将他美化。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个宫廷诗人,迦梨陀娑能在因袭传统之余,以他的生花妙笔,在国王形象的塑造上,用比较圆熟而又隐晦曲折的手法,让观众从中看出若干真实可信的品性。在迦梨陀娑的笔下,国王补卢罗婆娑是一个相当庸俗鄙陋,虚伪狡猾的角色。他喜新厌旧,明明已迁爱于优哩婆湿,但当事情被王后觉察,而且证据确凿,向他提出质问时,他却企图抵赖,用花言巧语加以搪塞。正如剧中人物所说:“那些狡猾的家伙,如果爱上了别的女人,对自己的老婆会更加倍和蔼”。事实上,国王对优哩婆湿那份看来如醉如痴的爱情,也要打个折扣;在第一幕中,他与优哩婆湿一见钟情,乐得他“浑身上下汗毛竖”,就多少透露出他内心的轻浮,在第二幕中,国王把优哩婆湿比作“饰品中的饰品”等等,也似乎可见他是在将女性视为玩物。

由此可见,补卢罗婆娑的表现是矛盾的,他的冠冕堂皇的外表和虚伪的内心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他的喜新厌旧和对优哩婆湿的热烈追求之间也形成了绝妙的讽刺。从人物矛盾性格的显露中,可见剧作家迦梨陀娑对他笔下的男主人公及其爱情所持的冷静的批判态度。这种隐含的批判成分巧妙地表达了作家对这种性爱的不满和抗议,这是剧中所体现的民主性精华之所在。

另外,在迦梨陀娑的剧本中增加了王后的形象,这也很值得注意。迦梨陀娑之所以创造被遗弃的王后这一形象,除促成戏剧冲突外,对加深爱情方面的矛盾也起了显著作用,同时也能更好地表达作家对爱情的看法。当王后发现了优哩婆湿写给国王的情诗后,她怒不可遏,当面呵斥国王,迫使国王认错,甚至下跪。然而,即使在她盛怒之际,也没能忘怀于自己的悲惨处境,她自言自语地说:“我千万不要轻易地过分相信他这一套低头认罪的花样。可是,我又害怕,我坚决不妥协,将来会后悔”。由于她生怕后悔,暗自惶
恐,终于抑制住自己当初的狂怒。到了第三幕,只有被迫牺牲自己的尊严和幸福,虽不情愿却又无可奈何地应允丈夫另觅新欢。

王后这个人物的遭遇,说明了印度封建社会中妇女社会地位的低下,道出了封建制度下妇女哀怨的心声,反映出封建社会中建立在男尊女卑基础上爱情的不平等,同时也就谴责了国王对待爱情朝三暮四的态度。王后这个形象,从一个侧面有力地烘托了国王补卢罗婆娑的性格特征。

七幕诗剧《沙恭达罗》是迦梨陀娑的代表剧作,其基本情节来自史诗《摩诃婆罗多》,也曾见于《莲花往世书》,但都比较简单,迦梨陀娑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创造,使它成为举世闻名的力作。剧中情节如下:

威武勇敢的国王豆扇陀带着人马到林中打猎,无意中在净修林里看到了正在浇灌花木的女郎沙恭达罗,为她的美貌深深吸引。从沙恭达罗女友的口中得知沙恭达罗乃天女弥诺迦与一位苦行者娇尸迦所生,现在住在净修林中,由她的义父仙人干婆抚养长大,如今掌管净修林的干婆有事外出,这净修林暂时由沙恭达罗管辖。自从这次邂逅相遇以后,豆扇陀与沙恭达罗双双坠入爱河。一天,豆扇陀为情所苦,悄悄来到沙恭达罗的住处,在暗中看到为相思而面容憔悴的沙恭达罗向她的女友倾吐她对豆扇陀的爱情。豆扇陀大喜,立即走出来与沙恭达罗相会,两人未凭媒妁之言,以自由恋爱的方式结为夫妻。婚后不久,豆扇陀驾车返回宫中,临别时把自己的戒指(刻有豆扇陀的名字)交给沙恭达罗作为凭证,并答应她不久就将接她进宫。豆扇陀去后。沙恭达罗整日陷入对丈夫的思念之中,无意中得罪了爱挑剔的大仙人达罗婆娑。大仙人诅咒沙恭达罗一定被国王忘掉。在沙恭达罗女友的请求下,大仙人才把诅咒减,改为必须让国王见到作为信物的戒指时,他的记忆才能恢复。后来,沙恭达罗遵照义父之嘱,告别了女友和净修林,到王宫寻找丈夫。走在途中祭水之时,不慎失落了戒指,因而无从唤起国王的记忆,所以他始终不肯承认自己曾同沙恭达罗结过婚。沙恭达罗遭到遗弃,虽悲愤万分,却又无可奈何,正在这时,天女弥诺迦出现,救走了迷路的女儿。后来,失去的戒指为一渔翁从渔腹中发现,国王见到戒指后立刻恢复了记忆,他对遗弃沙恭达罗之事悔恨万分,并深深陷入对沙恭罗的思念之中。他将沙恭达罗的面容绘出来,以减轻思念的焦渴。天帝因陀罗是豆扇陀的好朋友,为了减轻其痛苦,约他前往协助讨平恶魔的作乱。乱平,豆扇陀凯旋归国,途中降天车于尊者摩哩遮、阿地提(天帝因陀罗的父母,他们庇荫着被遗弃的沙恭达罗)修真养性之所金顶山,在那里遇见一个名叫“征服一切者”的童子,随后得知,这就是他与沙恭达罗所生的儿子(即以后的“婆罗多”),于是豆扇陀与沙恭达罗和好如初,一家人一同回到王宫,过上了团圆幸福的日子。

诗剧通过这一段美好而曲折的爱情故事。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理想的女性形象——沙恭达罗。德国伟大诗人歌德曾这样描绘沙恭达罗留给世人的印象:

春华瑰丽,亦扬其芬。

秋实盈衍,亦蕴其珍。

悠悠天隅,恢恢地纶,

彼美一人,沙恭达罗。
另一位著名德国诗人席勒,则站在艺术的高度,对《沙恭达罗》下了这
样的评语:“在古希腊竟没有一部书能够在美妙的女性温柔方面,或者在美妙的爱情方面与沙恭达罗相比于万一。”

可见,《沙恭达罗》之所以能蜚声世界,关键在于它对女性的温柔和美妙爱情的描写,而这二者又都是由沙恭达罗这一形象集中体现出来的。迦梨陀娑成功地用诗的比兴手法,来刻画这个理想化的善良而美丽的古代印度妇女的典型形象。她有如野林中的花朵,具有天生的丽质,同时又洋溢着一种魅人的青春之美,以至于豆扇陀说她“即使穿的是树皮衣裳仍然动人”。沙恭达罗虽在山野之中长大,却毫无山野中的野性泼辣,她性格宁静,对万物充满爱心,无论是林中的春藤还是小鹿,都是她关心爱护的对象,而为了烘托她的形象,作者有意将她放在繁花似锦、环境秀丽的山林中去描写,更加突出其温柔美妙的特色。

然而,作为一个大自然中森林道院里的苦行者,沙恭达罗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超人,她向往着人间的幸福,并且一旦机会到来,她会不顾林中的净修戒律,勇敢地追求应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同史诗《罗摩衍那》中贤妻良母型的悉多相比,沙恭达罗身上更少封建社会“三从四德”的阴影,这同她自然、朴实的性格是一致的。她的性格以温柔和顺为主,然而在柔顺之中也不乏刚强的一面,为求得爱情和幸福,她能勇敢地走出净修林,来到陌生的王宫寻夫,面对豆扇陀的无情无义,她敢于大声地谴责他,而又颇有分寸,不失矜持和庄重。

沙恭达罗这个形象可谓玲珑剔透,白璧无瑕,长期以来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对她的评价也是基本一致的。但当涉及到国王豆扇陀这个形象时,则众说纷纭。

客观地看,在豆扇陀这一形象中,体现了明显的两重性。一方面,作者竭力想把他塑造成封建社会理想的君王形象,从而体现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也表达了当时广大普通印度人的理想和愿望。为此,作者首先赞美了豆扇陀的勇敢、有力,这是理想君王不可缺少的一面。进而,作者又通过豆扇陀与沙恭达罗之间的爱情,竭力把这位国王写成一个“情种”。剧中,豆扇陀对沙恭达罗始终一往情深,而他对沙恭达罗的遗弃则是受大仙人达罗婆娑诅咒的结果,引起诅咒的原因则是由于沙恭达罗自己过分沉溺于爱情而得罪了这位大仙人。这样,作者将国王的罪责开脱得干干净净,使他对沙恭达罗的爱情始终是坚贞不渝,可以信赖的,而他的行动也具有了真实感人的力量。即使在他由于受诅咒而失去了对沙恭达罗的记忆以后,他对沙恭达罗的态度也是可敬可佩的。失去记忆的国王,仍为沙恭达罗的美貌所倾倒。但他庄重自持,不敢冒认她,生怕占有了别人的妻子;当他恢复记忆后,他追悔自责之情如“毒箭穿心”,表达了他对沙恭达罗的深挚感情。这些都证明了豆扇陀是个有情有义,举止得体的理想君王,这也正是作者所要达到的目的。

另一方面,作者又比较隐晦地揭露了豆扇陀作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国王的劣根性。作者借弄臣之口揭露他对沙恭达罗的追求的实质:“正如一个厌恶了枣子的人想得到罗望子一般,万岁爷享受过了后宫的美女,现在又来打她的主意”(第一幕)。而且跟《优哩婆湿》中国王补卢罗婆娑一样,豆扇陀在钟情于沙恭达罗时,意识中也不无玩弄女性的成分,他把女主人公身上所具有的美容、美德,看作是供自己享受的内容,一旦他的欲望得到满足,就将沙恭达罗忘却了。这本是意料中的事,只是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作者
借仙人诅咒应验这一浪漫情节,将现实的君王形象美化了。事实上,即使作者极力美化豆扇陀的形象,在剧本中也不难找到这位国王喜新厌旧的例子,如第五幕,从幕后传来了王后满怀忧怨的声音:“蜜蜂呀!你贪吃新蜜,曾吻过芒果的花苞,你愉快地呆在荷花心里,为什么把它忘掉?”这无疑是对豆扇陀喜新厌旧本性的揭露,从而使剧作具有一定揭露和批判现实社会的进步意义。

《沙恭达罗》的语言充满了诗意,构成了一部优美的抒情诗剧。特别是第四幕沙恭达罗离别净修林场面的描写,充满了离情别绪,烘托出了沙恭达罗温柔细腻的内在性格特点。

在结构方面,戏剧各幕之间衔接自然,波平浪起,弓人入胜。整个第一幕中,沙恭达罗自始至终没有与豆扇陀交谈一句,却在一种自然合理的心理推进中,通过人物在心理上的互相揣摩,展示他们二人各自悸动的心扉,而把剧情向前推进。第二幕和第三幕,沙恭达罗没有出场,观众却无处不感到沙恭达罗的存在,时时关注着沙恭达罗的命运。

人物语言富于戏剧性,且个性鲜明,形象生动,而又符合人物身份,饱含哲理性,这也是诗剧的特色之一。

《沙恭达罗》不仅反映了梵语戏剧的最高成就,也是一部世界性的戏剧名著,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789年,威廉·琼斯把《沙恭达罗》译成英文以后,颇受英国人民的称赞。接着,又从英文译成德文,在德国又得到了好评。歌德的《浮士德》在结构上颇受《沙恭达罗》的影响。而迦梨陀娑本人也获得了“印度的沙士比亚”的称号。在我国,这部剧作有许多译本,其中最流行的是季羡林先生从梵文直译的本子。

为您推荐

印度古典梵语戏剧的衰落

从七、八世纪开始,古典梵语戏剧逐渐僵化,走向衰落。这里所谓衰落,主要不是指数量,而是指质量。衰落的标志主要是:一,在题材方面,一味依赖两在在史诗和往世书,或热衷表..

日本古代戏剧

日本的古典剧,早在日本的南北朝(公元1301至1391)时期就逐步发展起来,距今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它经过历代艺人、剧作者的不断创新,形成独具日本民族艺术特色的各种剧种。它..

明治时期的戏剧

1868年,庆应改元为明治,继而建都于东京。新的天皇政府刚一成立就开始了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这就是所谓的“明治维新”。明治维新在日本文化史上引起了一场大变革,它不..

明治时期的戏剧创作

二十世纪初期的戏剧创作

明治前期这三十年的戏剧革新,为新剧的诞生创造了有机的条件。但那时的戏剧创作仍是歌舞伎剧本占着主导地位。欧洲近代话剧的翻译和介绍,有不少还是按照歌舞伎的风格进行改编..

戏剧作家的创作

明治末期的戏剧中,歌舞伎和新派剧还占着主导地位,但新派剧的创作同样也受着欧洲近代戏剧的影响。1907年,新派剧作家佐藤红绿(1874——1949)创作了社会剧《响彻云霄》,中译名..

白桦派的戏剧创作

从明治进入大正时期以后,许多小说家也开始写起剧本来。在这个时期里,影响最大的是以武者小路实笃为代表的白桦派作家的作品。 白桦派文学,也被称作人道主义文学或新理想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