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剧的产生与发展
新派剧是在明治维新以后的自由民权运动中产生的一种改良戏。所谓“新派”则与旧派(歌舞伎)相对而言的,这个名称出现于三十年代,是这个时期出现的,经过改造的戏剧形式的统称。在日本戏剧史上,一般把角藤定宪(1867——1907)所倡导的“壮士剧”和川上音二郎(1864——1911)发起的“书生剧”作为新派剧的起点。
角藤定宪的青年时代正赶上自由民权运动的主涨时期,角藤也曾是自由党的壮士。当时,在自由党领导人中江兆民(1847——1901)等人的支持下,一部分自由党壮士和青年学士在大阪组织了“大日本壮士演剧会”,并于明治21年12月26日,在大阪新町座初次公演了根据角藤的小说《豪胆的书生》改编的《忍耐的书生与贞操佳人》。剧本中描写的大多是角藤本人的经历。剧本主人公须野宪一郎是冈山县的一个农村青年,后来到东京当车夫,由于他坚持大胆和忍耐的信条,苦学勤做,终于成了当代青年的代言人,演出的第二个节目是幸德秋水的《勤王美谈上野曙》,描写一个爱国青年的不幸遭遇。这两个剧本都带有强烈的反天皇政府现行政策的性质。
川上音二郎也是自由党的壮士之一,多次发表激烈的演说,当时被称作“自由童子”,并为此多次被政府逮捕入狱。明治二十年,川上就在神户和歌舞伎汪员一起演出过新编剧本,打出了“改良剧演员川上音二郎”的旗号。从这点来说,也可以说川上是比角藤定宪更早的新派剧的创始人。明治24年,川上来到东京,在中村座作了精彩的即兴表演,演出了轰动一时的《噢次啪凯啪歌》(“噢次啪凯啪”是类似中国的“嗳咳哟”之类的语尾虚词)。歌中讽刺了表面上谟拜欧洲生活方式,而内心空虚的上流社会的贵族绅士们,公开宣传民主和自由。明治24年2月,川上在卯日座竖起“书生剧”的招牌,演出了《经国美谈》和《板垣君遭难实记》。
由此可见,新派剧从艺术形式上看,是一种改良的歌舞伎;但从内容上看,它与歌舞伎则完全不同,它不再是历史的或言情的娱乐形式,而是借歌舞伎的形式反映当时最迫切的政治问题。
但角藤定宪和川上音二郎所走的道路也不尽相同。以角藤为代表的“壮士剧团”虽受政府镇压,不得不远离东京到外县巡回演出,但它始终坚持民主宣传,把艺术和当时的政治活动直接联系起来。而由于政府的强大压力,川上在政治上一度屈从于政府的对外扩张政策,后来,在明治27年,即在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川上演出了《壮绝快绝日清战争》、《川上音二郎战地见闻日记》等歌颂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戏,明治36年(1903),川上在明治座上演了莎士比亚的《奥塞罗》,广告牌上标明是“正剧”,演出时取消了“花道”,完全采用西洋戏剧的布景。这实际上是后来的新剧运动,即话剧运动的开始。
这里主要介绍了角藤定宪和川上音二郎的主要活动。不管他们走过的道路如何,但他们都为新派剧的发展作出了很大成绩。当然还应该看到,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与发展,光靠一两个个别人是完成不了的。实际上,早在明治24、25年间,在角藤和音川的影响下,就出现了不少所谓“书生剧”的团体,在戏剧改革的道路上作了不同的探索和尝试。总的来看,新派剧的产生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整整一代戏剧艺术家经过各种探索和努力才得到的。
新派剧从一开始就与歌舞伎同时存在。它一直企图对旧歌舞伎从形式到内容进行一番改造。它首先打破了幕府时代那种戏剧不准反映当代生活的清
规戒律,而公开宣传民主和自由的思想。虽然在战争戏的演出中,一度出现了民族情绪,但它的主流还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特别是在引进西方国家先进的戏剧艺术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
新派剧在自身的发展中,无论是在剧本创作,剧场艺术,或是在表演艺术等方面,都越来越接近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表演艺术,为后来新剧的产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许多新派剧的作家、活动家和表演艺术家,后来都成为新、剧运动的倡导者和创始人。新派剧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戏剧体裁。二十世纪初期的新剧,却直接在欧洲现代剧的影响下诞生了。所以“新派”并没有直接演变为新剧。新剧产生以后,新派剧作为一个特殊的剧种仍保留至今。